調查結果
幾個值得關注的結論
(一)93.5%的受訪者“非常關注”或“關注”三中全會,蘊含著公眾對新一屆領導集體的殷切期待與高度信任
(二)轉變政府職能、縮小收入差距、打破壟斷、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是公眾最期待三中全會拆解的前六大“硬骨頭”
(三)改革硬骨頭之所以“硬”,原因在于既得利益阻撓、兩難甚至多難掣肘、部門或地方陽奉陰違等
(四)公眾普遍認為拖延改革比啃硬骨頭的風險大得多,為中央下大力氣改革攻堅提供了最強大的民意支撐
(五)74.6%的受訪者對三中全會拆解改革硬骨頭“有信心”, 信心支撐可用“天時”、“地利”、“人和”概括
調查說明
相關結論與成果是如何來的
輿情梳理和歸納。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廣泛搜集專家學者、社會媒體、網(wǎng)友等各群體關于改革的不同意見,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社會各界對于改革的輿情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
人民論壇改革調查數(shù)據(jù)庫對照分析。對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人民論壇雜志相關改革調查的調查結果進行集納、對照分析。包括“當前改革10大核心議題”、“ 公眾內心最關注最期待的改革究竟是什么”、“當前亟待突破的改革理論問題”等12次專題調查數(shù)據(jù)。
網(wǎng)上調查。設計推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待啃哪些改革硬骨頭”調查問卷,在人民論壇網(wǎng)、搜狐網(wǎng)等推出網(wǎng)絡調查問卷,問卷中部分問題的選項支持開放性回答。截至10月15日上午12時,總計6880名網(wǎng)友參與,獲得意見和建議400余條。綜合上述輿情分析成果與調查結果,形成了該報告。
十八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全球關注,上下期待。
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就要一鼓作氣。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前功盡棄。
三中全會會啃哪些改革硬骨頭?公眾對此有怎樣的期待?社會輿情討論焦點有哪些?圍繞上述問題,通過廣泛梳理輿情與充分深入調查,以下幾個問題值得關注:
一、九成三的受訪者關注三中全會蘊含的深意
社會各界都關注三中全會,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非常關注”的受訪者占比 81.6%, “關注”的受訪者占比11.9%,兩者數(shù)據(jù)相加總計達93.5%。梳理關于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輿情可以發(fā)現(xiàn),如此高的關注程度蘊含著以下幾層深意:
一,公眾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信任。改革需要超凡的智慧,需要堅定的決心。縱觀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zhí)政風格,“八項規(guī)定”、反腐倡廉、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公眾感受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一定能引領中國克服改革路上的艱難險阻。有外謀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推進改革的決心”令人印象尤其深刻。
二,公眾急盼改革破堅冰。一方面,改革難題繞不過、躲不開,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制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影響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老大難問題越發(fā)凸顯,這些難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所產生的負面效應日益明顯;另一方面,面對改革路上的頑瘴痼疾,公眾希望政府迎難而上,而不是繞開困難走。
三,公眾普遍認識到改革確實有難度。倘若改革目標簡單明了,改革之路順風順水,那么公眾只會把改革當作尋常小事。正是由于改革難度大,才凸顯出推進改革的價值,公眾才會對新一輪的改革高度關注。當前諸多改革任務“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如果能在一些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會極大地增強公眾對改革的信心。
二、公眾期待三中全會拆解的前六大改革“硬骨頭”
調查結果顯示,轉變政府職能(占比83.2%)、縮小收入差距(占比78.3%)、打破壟斷(占比76.8%)、戶籍制度改革(占比75.6%)、土地制度改革(占比72.2%)、金融體系改革(占比68.4%)排在公眾期待拆解的改革“硬骨頭”前六位。
(一)轉變政府職能。梳理輿情可以發(fā)現(xiàn),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是學界長久以來一直呼吁的改革重點。與此同時,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轉變政府職能也給予高度重視。今年3月以來,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政府職能轉變工作,并進行了細致的分工和安排,顯示出政府啃掉這塊硬骨頭的決心。
(二)縮小收入差距。公眾多年來對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意見很大,制定收入分配改革總體方案也一直是政府重點關注的改革領域,然而該方案的制定可謂命途多舛。直到2013年春節(jié)前,國務院才批轉《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但這一方案至今仍停留在原則性方案的水平,缺乏執(zhí)行細則,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改革之艱巨。學界關于收入分配改革的內容與方式方法分歧也比較大,在如何限制壟斷行業(yè)收入、政府是否要通過減稅“讓利”、是否應該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改善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等諸多事關收入分配改革的議題上,尚有爭議。
(三)打破壟斷。公眾普遍認為電力、電信、石油、金融等都屬于壟斷行業(yè),并認為壟斷行業(yè)利潤過高,其員工收入水平遠高于一般行業(yè),應當加以改革。在打破壟斷這個議題上,學界的意見也較為一致,學者普遍認為打破壟斷有助于促進競爭、提升經濟效率、增進公眾福利。然而近年來打破壟斷的實質動作不多,面臨的阻力很大。
(四)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大多數(shù)民眾認為有必要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然而在民眾內部,就如何推進這一改革仍存爭議。中小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爭議相對較小,一旦涉及到京滬等特大型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就面臨不同群體間的巨大分歧。尤其是,特大城市戶籍與異地高考、社會保障等許多民生議題直接相關,推進改革難度極大。
(五)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之一,對經濟發(fā)展影響巨大,各方關注極高,眾多機構和學者將土地制度改革列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但是通過梳理輿情,可以發(fā)現(xiàn),目前學界對土地改革的方向看法不一致。在農地能否入市、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方向、如何破解土地財政難題等重大議題上還需頂層設計。
(六)金融體系改革。相關輿情反映出公眾關注的主要是,金融行業(yè)工資過高、打破金融壟斷和存款利率市場化。但是專家指出,金融體系改革涵蓋的范圍很廣,除了上述公眾關心的領域,匯率自由化、人民幣國際化、金融監(jiān)管機制改革等都屬于金融體系改革的內容。而且,金融被譽為現(xiàn)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改革對實體經濟和百姓利益影響極大,改革的復雜性極高。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次三中全會改革的討論與輿情中,以往歷次調查排名均位居前列的“反腐”問題此次得票率并不高。這并不能說明公眾不期望破解反腐堅冰,而是根據(jù)歷史經驗,三中全會一般側重經濟議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屆三中全會多對未來5到10年經濟發(fā)展路線作出規(guī)劃,尤其在換屆年,通常會有重大的經濟決策出臺,為隨后的改革政策細節(jié)指明方向。
三、改革硬骨頭之所以“硬”,公眾認為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既得利益阻撓、兩難甚至多難掣肘、部門或地方陽奉陰違
在“改革硬骨頭為何硬”這一問題中,“既得利益者阻撓”得票率為 89.7%,“兩難甚至多難掣肘 ,問題復雜”得票率為82.3% ,“部門或地方陽奉陰違,政令不暢”得票率為74.1% ,位居前三位。
結果顯示,公眾認為“既得利益者阻撓 ”是改革的最大阻力。既得利益者既是阻礙改革“揚帆起航”的最大障礙,又是阻撓改革“順利推進”的最大風險。近幾年的改革舉步維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現(xiàn)在被改革的對象,比如壟斷企業(yè)、一些權力部門等既得利益者,他們不想放手自己的利益,而且還利用手中的權力千方百計地阻撓改革。
從輿情分析來看,既得利益者阻撓改革是海內外的熱議話題。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現(xiàn)在特殊既得利益群體,就是用權力來發(fā)財致富的人,總體來說,他會有一種傾向,他會不愿意改革。所以估計今后這個阻力障礙會很大。”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對此憂慮地表示,體制改革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每個體制背后都是龐大的既得利益。美國、日本都在改革,但改革同樣難度大,都是因為既得利益。
海內外學者的擔憂,實際上正反映出了當前既得利益群體的頑瘴痼疾;社會各界都寄希望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能夠痛下決心,在三中全會出臺方針政策、具體舉措,向既得利益“開炮”。
針對“兩難甚至多難掣肘”的難題,梳理專家意見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中國改革確實面臨許多兩難甚至多難的困境,使得作出改革決策難度極大。比如,房地產調控很可能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并誘發(fā)地方債務危機;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很可能意味著水電油氣等資源產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民生保障;還有調節(jié)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與企業(yè)面臨用工成本過快上漲之間的兩難等。
“部門或地方陽奉陰違,政令不暢”是公眾長期關注的問題,許多百姓感嘆“很多中央政策是好的,但是一到地方就走樣了。”有學者建議,改革頂層設計就要突破部門利益。一些學者甚至建議,要成立類似于早期國家體改委、獨立于所有部委之外的改革協(xié)調機構。
除此之外,“頂層設計不足,改革共識缺乏”得票率為71.2% ,“改革出現(xiàn)惰性,改革熱情減退,動力不足”得票率為69.3% ,“人們對改革的期待更高,眾口難調”得票率為66.7%,“其他 ”得票率為7.4%。
四、民意普遍認為拖延改革比啃硬骨頭的風險大得多,為中央下大力氣改革攻堅提供了最強大支撐
在“您是否認同拖延改革比啃硬骨頭的風險大得多”這一問題中,選擇“非常認同”和“認同”的比例分別為61.4% 和28.4%,兩者合計為89.8%。
與調查結果相印證的是,輿情梳理表明,關于拖延改革會帶來更大風險的擔憂在專家與研究機構中也較為普遍。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課題組報告《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指出,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約束全面增強。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改革與危機賽跑的特點突出,盡快形成“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至關重要。厲以寧強調“如果不繼續(xù)改革,接下來問題會越來越多,越來越難改,領導人必須懂得這一點,拖延改革是在增加改革的難度”。
如此高比例的受訪者認為拖延改革比啃硬骨頭的風險大得多,表明了公眾對深化改革的迫切愿望與鮮明支持。這一強大的民意基礎正被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順應、挖掘,并將成為破解改革阻力的最強大支撐。
在“當前‘啃硬骨頭’可能會面臨哪些風險”這一問題中,“經濟增速短期放緩”得票率為44.9%,“誘發(fā)地方債務危機”得票率為36.2%,“房地產泡沫破裂”得票率為35.6%,分居前三。這一結果令人警醒,希望決策者能未雨綢繆,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提前應對,逐步化解。
五、74.6%的受訪者對三中全會拆解改革硬骨頭有信心
在“您對三中全會拆解改革硬骨頭的信心程度”選項調查中,74.6%的受調查者持“有信心”態(tài)度;19.3%的受調查者選擇“信心不足”,6.1%的受調查者選擇“不好說”。受訪者意見與相關輿情表明,公眾對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信心支撐可用“天時”、“地利”、“人和”進行概括。“天時”是指改革攻堅到了可改且非改不可的“機會窗口”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地利”是30多年改革開放的中國奇跡可為下一步改革提供方向遵循;“人和”是指新一屆領導集體改革意志堅決且團結一心,公眾對他們也充滿期待、充分支持,可謂上下同心。
對于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會啃掉改革硬骨頭缺乏信心的理由,則相對比較分散,主要有如下幾類意見:一,民眾期盼已久的有些改革舉措遲遲未能出臺,讓百姓信心減退。二,有些領域的改革一直停留在美好概念和漂亮辭藻層面而長久沒有落實。對此,很多民營企業(yè)家深有感觸。他們談到,國家出臺了很多支持民營經濟發(fā)展的文件,但是民營經濟發(fā)展仍舊時時受到“不平等待遇”,一些領域仍對民間資本“明開暗禁”,令人黯然。三,一些改革不到位之處給腐敗者留有了獲利空間,增加公眾不滿。上述各類意見的存在令人警醒,若是讓這種情緒蔓延,那么改革的社會動員力將會大打折扣,這將為改革攻堅埋下更多的障礙。
當然,改革從一開始就挑戰(zhàn)著既定格局,也無可避免地伴隨著“不同聲音”。無論當年的聯(lián)產承包、物價闖關、工資闖關,還是今天的官員財產公示、壟斷行業(yè)改革、事業(yè)單位改革,改革總是在爭議乃至非議中前行。對于改革者來說,認真聽取民意,又不為流言所動,既需要智慧和審慎,更要有勇氣與擔當。
六、一個值得關注的觀點:改革發(fā)展沒有速成班
中國的改革本身就是循著由易而難、先試點后推廣、先局部后全局的順序展開。當前中國,規(guī)模之巨大,任何投入都像是“太平洋里打雞蛋”;利益之復雜,所有事情莫不是“撥動一堆算盤珠”。更何況,我們還要面對長期的歷史積弊、復雜的利益糾葛。比如養(yǎng)老保險,不僅要還歷史欠賬,還要應對老齡化社會,更需在公務員、企業(yè)職工和農民等不同群體之間掌握平衡。要想馬上進入老有所養(yǎng)的社會,幾乎沒有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需要一步一步走,公眾的期待也需要與現(xiàn)實對接。
改革是一場革命。既然是革命,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成本。改革成本包括必要成本和過度成本兩部分。比如,在讓一部分地區(qū)先發(fā)展、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情況下,出現(xiàn)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人群間差距拉大,是不可避免的代價和必要的成本;但如果差距過大又長期得不到解決,超出了必要成本,就是過度的成本。只有把這類過度成本控制住,改革紅利才會等比例增加。所以,未來的改革還需要做好“成本預算”這本賬,要盡量減少成本支出,以求紅利最大化。
(執(zhí)筆:人民論壇記者 馬靜 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