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院于近日向社會公開了《關于切實踐行司法為民大力加強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這份覆蓋面極廣的“一號文件”焦點眾多,亮點亦不少。但眾多網絡媒體在轉載這一消息時,都以“最高法司改要求再提審判獨立”作為自己的議程設置。這一個“再”字,就道盡了“審判獨立”的辛酸。
作為憲法原則的“審判獨立”,完整表述是“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解讀此語,“依法”是基礎,“獨立”是關鍵。審判權的行使做到了依法與獨立,司法公正與司法公信才會如期而至。對于最高法院而言,不僅要旗幟鮮明地支持并確保各地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更應建規(guī)立制,保障法官能夠更有效地抵制各種形式的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堅決排除權力、金錢、人情、關系等一切法外因素的干擾。
與以往對“審判獨立”的簡單重復不同,此次最高法院還明確要求“建立健全法官職務身份保障機制、依法履職履責保障機制、人身安全保護機制等”,以便切實保障法官依法履行司法職責。這里的每一個機制,都需要具體的人員來具體推動。
早些年,中國的司法改革主要集中在“司法職業(yè)化”上。而今,最高司法機關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抵制各種層出不窮的地方保護和部門保護。司法改革的核心,就是要還原司法之所以成為“司法”的底線,即“獨立審判”。馬克思也曾說過,“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
“獨立審判”問題多年懸擱,當然不是強調不夠或要求不多,而是來自地方和部門的不當干擾實在太過泛濫。“司法行政化”的現(xiàn)實使得法官容易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權力的侵蝕。不同的學者為這一問題的解決,開出了不同的藥方。有的涉及到審判權與立法權、審判權與行政權之間的再配置,這就不在最高法院可以自行決策的范圍了。
以體制改革未深入為由,為法官不能抵御權力的不當干擾進行辯護,似乎頗接地氣,也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問題是,在更高層次的權力重組之外,難道法院系統(tǒng)就沒有維系審判獨立的努力方向?當然不是。在現(xiàn)行的制度空間內,法院同樣可以“獨立審判”。遵循這來自憲法的原則,并不可笑。
法律人都知道耶林的“權利斗爭”理論。他認為,所有的權利都面臨著被侵犯和被抑制的危險。這一判斷對至今仍在國家權力譜系中頗顯弱勢的審判也同樣適用。審判權事實上一直面臨著被行政權侵犯和抵制的危險。行政對個案的不當干涉不僅是個體權利的侵害,更是對司法權——尤其是對審判獨立的侵害。當我們鼓勵公民為權利而斗爭時,似乎也有必要鼓勵法院為權力而斗爭。如果說為權利而斗爭是權利人對自己的義務,那么法院為司法獨立而斗爭也是法院對自己的義務。在此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司法獨立的關鍵并不在司法是否被干擾,而在司法能否抗干擾。法院更應善于運用法律來保護司法的價值,并最大限度地運用法律來制約行政權的行使。
司法與行政合一是中國傳統(tǒng)司法體制的一大特色。司法的個性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庇護和保障。獨立審判多年來只落在口號與文件上,唯愿法律界少一些無謂的爭議,多些細節(jié)上的設計,以期帶來一些實質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