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看來,中共中央重大決策有種“神秘感”,有些外媒善于對其進行各種揣測。最新的案例是,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如何出爐的,備受關注。
世界注意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說明》,首次公開介紹了制定三中全會《決定》起草的全過程。這包括以下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和階段:廣泛征求意見階段;開展專題論證階段;進行調查研究階段,包括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委員的調研;起草《決定》初稿階段;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稿階段;聽取民主黨派等意見;反復討論修改階段;中央政治局審議;中央全會審議等。
盡管《決定》只有2萬多字,卻集中體現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意愿、意見、建言和智慧。我稱之為中國特色決策機制的成功案例。
眾所周知,在中國這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不僅30多個省級、330多個地級、2800多個縣級地方發(fā)展差距甚大,具有不同的發(fā)展條件,處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發(fā)展需求、發(fā)展目標、發(fā)展制約因素,是世界最大的發(fā)展差距國家;而且各個社會階層、人群之間的差異甚大,有著不同的呼聲、訴求和期盼,同樣也可認為是世界最大的利益差異國家。這是中國最基本的國情,也是中國最突出的現實問題。
在這種特殊的國情下,有效處理這種世界最難的難題,沒有“靈丹妙藥”。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中國式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高效決策機制,在極其龐大又極其復雜的利益格局下,形成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主張、政治共識、政治決策和政治行動方案。
習近平關于《決定》起草過程的說明,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詳細的答案,說明了中國重大決策機制和過程是如何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三化”)的。實際上,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已經開創(chuàng)了中共中央重大決定的“三化”,但沒有正式公布起草過程。而此次習近平的《說明》是首次公布,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中共中央決策過程的“神秘感”,顯示了極大的政治民主和政治透明度。
可以說,起草和制定《決定》的過程,就是不斷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和規(guī)律性的過程,也是謀劃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戰(zhàn)略的過程,更是集中全黨全國智慧的民主決策、科學決策的過程。
我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中央重大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制度化,從而制定出眾望所歸的重要決定,并在全黨形成政治共識,在全國形成社會共識,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