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夢”不是沒有根據(jù)的空想。中國夢的實現(xiàn)要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有尊嚴的生活實踐當中,即實現(xiàn)尊嚴民生。理解和實現(xiàn)中國夢包含著三個基本原則:個人與國家的統(tǒng)一,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自信與實干的統(tǒng)一。根據(jù)這三個原則的要求,有尊嚴的民生不僅僅要依靠強盛的經(jīng)濟,更應該把國家和民族作為個人的第一尊嚴,由此才能構建尊嚴民生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 中國夢 基本原則 國家富強 民族復興 尊嚴民生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大型展覽《復興之路》后發(fā)表了關于中國夢的重要講話。他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F(xiàn)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①實現(xiàn)中國夢不是幻想和空想,而是理想和信念。馬克思曾經(jīng)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現(xiàn)實,而我們也同樣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把中國夢變?yōu)楝F(xiàn)實。從現(xiàn)實出發(fā),中國夢的實現(xiàn)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問題緊密相連的。
目前,黨中央一直關注著民生問題,把能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一項基本任務。“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實現(xiàn)中國夢的最基本的保障。如果不能構建一種有尊嚴的民生,中國夢就不能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當中。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所決定的。因此,我們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進一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進一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有尊嚴的生活”構成了民生問題的基本內涵之一。
理解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三個基本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內涵。我們認為,理解和實現(xiàn)中國夢最起碼要把握好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個人與國家的統(tǒng)一,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自信與實干的統(tǒng)一。中國夢是偉大的民族夢,也是具體的個人夢;我們不僅要實現(xiàn)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要達致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中國夢不僅是理想的,同時也是現(xiàn)實的;既需要信心百倍地昂首闊步,更需要踏踏實實地埋頭苦干。
首先,要實現(xiàn)個人與國家的統(tǒng)一。中國夢是國家夢,是民族夢,也是個人夢。對于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是國家民族之夢與個人夢的統(tǒng)一。因此,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這種命運共同體一直生活在“家國一體”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整合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勢與長處。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并不是沖突的,一定要打破形而上學的僵化思維,不能把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割裂開來。歷史證明,每當國家強大的時候,個人的生活也是有尊嚴的。相反,在國家衰落時,個體也是沒有尊嚴的。因此,個人的夢想只有融入國家的大夢想當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正如著名作家馬卡連柯所說的:“任何一種不為集體利益打算的行為,都是自殺的行為,它對社會有害,也就是對自己有害。”
其次,要實現(xiàn)理想與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夢是一種理想,是一種愿望,夢的內容反映的是人對美好事物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體現(xiàn)的是一個人的生存理想和遠大抱負。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個人都需要有一種精神。理想是人之為人的一個根本性特征。人總是在不斷地追求理想中才獲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理想意味著人總是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構成了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沒有理想的生活將是空虛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當今時代,由于各種原因的功利主義思潮的影響,人們似乎失去了理想的維度。這必然導致國家和民族精神受到?jīng)_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是民生問題的理想性維度,如果失去了理想,民生就將失去尊嚴。然而,這種夢想又不是沒有根據(jù)的。沒有根據(jù)的夢想只能是空想。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空想,原因就在于他們所提出的設想沒有科學的根據(jù)。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找到了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科學根據(jù),即實現(xiàn)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這就說明,實現(xiàn)中國夢是需要有現(xiàn)實基礎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直是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近代以來,多少仁人志士為之拼搏奮斗,炎黃子孫在追夢的道路上不斷艱難地探索前行,但是由于沒有找到與國情緊密結合的道路而只能鎩羽而歸。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面對國情,經(jīng)過近百年的奮斗,找到了正確的革命和建設道路,才為實現(xiàn)夢想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最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夢想的時代。我們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總結經(jīng)驗教訓,把偉大的夢想落實在廣大人民群眾追求有尊嚴的生活實踐當中。今天實現(xiàn)夢想仍然必須面對現(xiàn)實,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我們要認識到:一方面,經(jīng)過多少代人的奮斗,我們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已經(jīng)擺脫了絕對貧困、極端落后的面貌,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我們有能力走上偉大復興之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還有諸如環(huán)境污染、貧富分化、醫(yī)療衛(wèi)生、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等一系列民生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實現(xiàn)中國夢也就是實現(xiàn)中國人民有尊嚴的生活理想。
最后,要實現(xiàn)自信與實干的統(tǒng)一。學術界一直在探討中國夢如何展示中國氣派的問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具體體現(xiàn)。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對中國未來充滿自信,這種自信給整個民族以力量。如果沒有這種自信,不可能提出偉大復興中國之夢。我們通過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成功的。實踐的成功也證明了指導實踐的理論的成功。未來,中國的自信還需要在文化自信上進一步加強。只有文化上真正自信了,廣大人民群眾真正有尊嚴的生活才是可能的。然而,要把這種自信真正落到實處,必須真抓實干,“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的自信不是盲目的自信。中國夢,歸根到底也必須依靠人民的奮斗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自強不息的勤勞奮斗傳統(tǒng),這就要求必須力戒空談、真抓實干,為實現(xiàn)中國夢掃清前進的障礙。
上述理解和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三個基本原則,為我們進一步探討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了根本出發(fā)點。正確處理上述三對關系,同時也預示著一種有尊嚴的民生愿景。
“中國夢”條件下,民生不僅需要財富,更需要尊嚴
“民生”這一概念最基本的內涵為一個國家、民族中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生存權利問題,在20世紀初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當中就包含這一內容。計劃經(jīng)濟時代,我國把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作為一項重要課題,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直處在緩慢增長的狀態(tài)。到了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曾經(jīng)提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解放和發(fā)展生產(chǎn)力,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逐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構成了黨的工作主題??梢?,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民生問題主要是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
但是,時代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特別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一定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這種新的內涵在包含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物質需求的同時,也包含著尊嚴民生問題。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經(jīng)濟增長成就顯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雖然物質需求還需要進一步滿足,但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尊嚴感。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在于,人不僅僅有物質財富的需求,更有對尊嚴的需求。而尊嚴能否僅僅用物質財富來取代?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尊嚴是一個人的精神品質的追求,與財富不是直接的線性對應關系。
從國內情況來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隨著物質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自然會進一步提出精神品質的追求。而在眾多的精神品質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的尊嚴。2010年時任總理溫家寶曾經(jīng)在春節(jié)團拜會上提出“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社會發(fā)展目標。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已經(jīng)初步意識到了“尊嚴”在一個人幸福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所謂幸福生活,并不單純依靠物質財富來實現(xiàn),在現(xiàn)代社會,幸福已經(jīng)超出了物質財富的范圍。也就是說,物質財富能夠給人的物質生活提供條件,但物質財富并不能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我們已經(jīng)認識到,很多有財富的人生活得沒有尊嚴,表現(xiàn)為國家民族意識的淡漠,沒有崇高的理想,沒有對科學知識的熱愛,物質豐富而精神貧乏。可見,單純的物質生活并不能給人帶來持久的幸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有尊嚴感的存在。如果失去了人所應該具有的尊嚴,人就不會幸福。
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西方國家自近代以來一直對中國有一種文化上的優(yōu)勢心理。中國雖然取得了經(jīng)濟上的長足發(fā)展,但是在西方的價值觀中,可能被視為一個“暴發(fā)戶”。西方國家認為自己才是真正掌握著“世界精神”的國家和民族,這一點是西方國家長期堅持的一個偏見。比如,早在近代,黑格爾就曾經(jīng)認為中國沒有哲學,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甚至沒有把對中國哲學的論述寫進正文,只是在“導言”中提到了中國哲學。②西方思想大師馬克斯·韋伯也曾比較明確地指出,資本主義創(chuàng)新文化只能產(chǎn)生于基督教諸國,東方文化是很難形成推動歷史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西方國家價值觀上的這種優(yōu)越心理,主要源于三個方面:第一是他們有宗教文化背景,第二是他們有相對先進的科學和技術,第三是他們有源自古希臘海洋文明的擴張文化。這三點在西方國家看來都是中國的“弱項”,因此,在文化價值觀領域,西方國家有排斥中國文化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當代中國人的尊嚴民生的關鍵,就是必須要打破西方文化價值觀的霸權主義。
在上述情況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中國夢的提出,自然承擔起了一個重大的歷史使命,這就是塑造引導時代精神,使廣大人民群眾獲得精神上的尊嚴。我國的市場經(jīng)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那么,它的“特色”表現(xiàn)在何處?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市場經(jīng)濟中建立國家尊嚴、民族尊嚴和個人尊嚴。市場經(jīng)濟并不是要培養(yǎng)人在市場競爭中的自然本性的沖突,如同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所指出的“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而是要在競爭中實現(xiàn)人的尊嚴。只有以尊嚴的名義去建設市場經(jīng)濟,才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由此說來,尊嚴構成了民生問題的一個當代特有的含義。
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把國家和民族作為個人的第一尊嚴
中國夢蘊含著個人、國家和民族的夢。因此,中國夢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的。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每個個人的尊嚴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尊嚴緊密相連。雖然當代中國進入了現(xiàn)代社會,在市場經(jīng)濟中發(fā)生了利益關系,但并沒有因此而打破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家”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既包括個人的“家庭”,也包括“國家”。正是后者才使中華民族獲得了整體性的尊嚴感。這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倫理傳統(tǒng),已經(jīng)溶解到每個公民的血液當中。即便當代受到了市場經(jīng)濟的個人主義的沖擊,但在重大的核心價值觀念領域,這一點并沒有發(fā)生變化。比如,在汶川地震等國家重大事件當中,這種傳統(tǒng)的民族尊嚴文化就會得到凸顯。人們面對重大的自然災害,骨肉同胞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最終使我們戰(zhàn)勝了自然災害。因此,這就決定了每個人總是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作為自己個人利益的一部分。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就沒有每個個人的尊嚴。中國近代史已經(jīng)表明,個人的尊嚴首先表現(xiàn)在對國家和民族尊嚴的捍衛(wèi)上。在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情況下,人民生活失去了尊嚴,但也恰恰是對民族尊嚴的捍衛(wèi)才促使不屈的中國仁人志士不斷探索,直至中國人民重新站立起來,獲得了國家民族的獨立。
所以,在“中國夢”的視角下,我們必須首先著眼于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具有民族憂患意識,理性面對當代的國際形勢,抓住“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把個人的尊嚴與國家民族的尊嚴更加緊密地關聯(lián)起來。個人的尊嚴與國家民族的尊嚴是統(tǒng)一的。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來自于個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無條件的敬重。根據(jù)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國家是在地上的精神”。③這意味著國家對于個人的尊嚴來說乃是無條件的。所謂“無條件”就是說,個人對他的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不是以國家給予個人的利益多少作為評判標準的。也就是說,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敬重,不以國家提供給每個人的物質財富的多少為根據(jù)。一個富有的人敬重他的國家和民族,同樣,一個貧窮的人也應當敬重他的國家和民族。這樣說來,對國家和民族的敬重所形成的國家民族尊嚴,是超越功利條件之上的無條件的敬重。而這無疑需要個人的精神能力。中國夢的實現(xiàn),恰恰需要中國人建立一種普遍的對國家和民族的敬重感,這實質上就是一種政治信仰??梢?,個人的國家和民族尊嚴是一個人的政治信仰的體現(xiàn)。它構成了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意,當然,也是中國夢得以實現(xiàn)、民生尊嚴得以確立的基本條件。
個人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而存在的。公民這一概念的本義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公共的民”。這意味著作為公民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他的個體性,而是他的社會性。社會性是個體生存的真理。也就是說,如果不首先把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作為自己個人的尊嚴,就沒有個體的尊嚴。一個人的尊嚴,除了其個體的人格尊嚴、道義尊嚴、生存尊嚴以外,還有更宏觀的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而且,國家和民族尊嚴才真正體現(xiàn)了公民的尊嚴。所以,當我們把自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來看待的時候,首要的不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尊嚴,而是以國家普遍利益為基礎的民族尊嚴。這就要求個人在他的精神生活當中,把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和民族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因此,在國家面臨國際社會上各種思想沖擊、經(jīng)濟和貿易挫折以及領土紛爭等不公平現(xiàn)象時,個人作為公民必須要把國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作為第一位的尊嚴來看待。
中國夢視角下尊嚴民生的建構路徑
首先,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核心是發(fā)展,而發(fā)展是尊嚴民生的基礎。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的尊嚴,不能沒有物質力量的保證。馬克思的經(jīng)典命題“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在當代更加顯示出了它的科學性和生命力。沒有經(jīng)濟上的支撐,沒有物質條件的改善,就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在國際政治經(jīng)濟舞臺上的地位,也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尊嚴,更不會有國家民族中的每個人的尊嚴。經(jīng)濟發(fā)展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尊嚴的物質保證。經(jīng)濟全球化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既構成了挑戰(zhàn),又提供了機遇。為此,加快經(jīng)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課題。而要轉變經(jīng)濟增長方式,我們必須要充分調動各種科學因素,使其融入到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的轉變之中,促進經(jīng)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從而為捍衛(wèi)國家、民族和個人尊嚴提供保障。
其次,“中國夢”是我們時代中華民族的精神旗幟,是捍衛(wèi)國家尊嚴、民族尊嚴和個人尊嚴的思想武器。為此,我們必須要不斷深入學習領會中國夢的重大歷史意義。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尊嚴,首先表現(xiàn)在她的精神氣質當中。而在精神氣質當中,一個國家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尤其關鍵。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并不能使中華民族獲得自己的精神尊嚴,中華民族的尊嚴要依靠自己的思想創(chuàng)造力來建設。中國夢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的提出,為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一系列價值觀念。在這個意義上,掌握中國夢的理論精髓,本身就是國家、民族和個體尊嚴的實現(xiàn)。尊嚴是精神性的自我獨立。面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面對各種經(jīng)濟殖民主義的挑戰(zhàn),我們必須要把中國夢作為統(tǒng)領我們時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價值觀,使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夢的指引下,提高文化素質,提高民族意識,進而塑建尊嚴民生。
最后,中國夢的實現(xiàn),意味著有尊嚴的民生的真正建立。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但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yè),絕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增長。尊嚴不是通過物質財富的積累而得到的,按照康德的道德哲學原理,經(jīng)濟增長帶來的財富只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幸福有直接的關聯(lián),而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沒有必然的直接關聯(lián)。因為,從幸福原則是不能推導出道德法則的。“要么對幸福的欲求必須是德行的準則的動因,要么德行準則必須是對幸福的起作用的原因。前者是絕對不可能的。”④或者如休謨所說的,從“事實”當中不能推導出“應當”。中國夢的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不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價值判斷,夢想是我們?yōu)樽约旱膰液兔褡灏l(fā)展所確立的價值上的“應當”。因此,根據(jù)這一道德哲學原理,當代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不能直接導致國家尊嚴和民族尊嚴的必然產(chǎn)生的。因為經(jīng)濟的增長只是為我們塑建有尊嚴的民生提供了外在的物質條件,但事實上,財富的積累絕不能直接等同于尊嚴的建構。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地通過思想文化的價值觀建設,來塑建有尊嚴的民生。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制度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2&ZD057)
注釋
①習近平:“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xù)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9/c_113852724.htm。
②參見[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15~132頁。
③[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258頁。
④[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56頁。
Understanding "Chinese Dream" and Making People Live a Life with Dignity
Han Xiping
Abstract: The "Chinese dream" is not a Utopian concept. Realizing it rests on making sure that the people live a life with dignity, that is, to secure a dignity-based livelihood. Understanding and realizing Chinese dream involves three basic principles: the unity of individuals and state, the unity of ideal and reality, and the unity of hard work and conf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a life with dignity not only relies on a strong economy, but more importantly, entails treating the state and the nation as the first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s. Only in this way can a basic pathway to make people live a life of dignity be created.
Keywords: Chinese dream, basic principles,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vival, life with dignity
【作者簡介】
韓喜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
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理論。
主要著作:《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國農(nóng)戶經(jīng)營系統(tǒng)分析》、《中國夢與理論工作者的使命》(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