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形勢下,做一個實干家并非易事,這主要表現在:經濟新常態(tài)下,發(fā)展環(huán)境更趨復雜,對實干家的能力要求提高了;政府各種條條框框約束較多,對想干一番實事的人來說,會覺得有渾身的勁使不出來;形式主義的盛行,使那些老實巴交和腳踏實地的領導干部,難以進入上級領導的眼簾;官員們在任期制度下,出于成本收益的理性考慮,往往會作出急功近利的選擇。
【關鍵詞】實干家 新常態(tài) 形式主義 【中圖分類號】D262.3 【文獻標識碼】A
經濟新常態(tài)下,對實干家的能力要求提高了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低,各種要素(如勞動力、原材料、土地、水、電等)價格低廉,具有明顯的短缺經濟特征。一個地方只要增加要素投入,基本上就可以使經濟獲得快速的發(fā)展。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當時世界范圍的產業(yè)結構適逢進入大調整的周期,國際資本急需尋找要素價格低的市場以消化過剩的產能,中國正是一個絕好的去處。因此,那時候一個官員只要善于捕捉發(fā)展的機會,敢為人先,敢于眼晴向外,創(chuàng)造好的政策環(huán)境就可以產生資源集聚效應,從而獲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干出一番實事來。
進入21世紀后,這些條件不復存在。傳統(tǒng)的粗放型經濟下,簡單資源要素投入的效率下降,效益減少。同時,經濟增長還會受到環(huán)境承載能力的約束。經濟增長與資源供給之間的緊張關系日益顯露出來,使傳統(tǒng)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隨著經濟總量的膨脹,也使得繼續(xù)保持原有的高增長速度成為不可能,經濟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轉變成為一個新常態(tài)。傳統(tǒng)的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也需要適時向消費拉動型增長方式轉變,才能保證經濟發(fā)展的韌性而持續(xù)下去。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市場發(fā)育不良而要求政府代行市場職能的局面也不再,它要求政府退出市場,清楚劃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職能邊界,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這些新常態(tài)下,對一個想干實事的官員的要求就不僅僅是膽量那么簡單,而是要求他們要善于利用市場力量并致力于促進政府與市場、社會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善于捕捉新的發(fā)展機會和誘導新的需求,善于由過去的直接管理經濟和社會生活向間接調控轉變,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凡此種種,所需要的縱橫捭闔能力和分寸拿捏把握對很多干部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干實事的難度也就更大。
人民群眾的需求亦發(fā)生了變化,對領導干部干實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對一個地方的行政首長來說,能把經濟搞上去和增加百姓的收入,就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實干家。而現在則不一樣,除了要使經濟繼續(xù)增長外,還需要想方設法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需要,善于化解新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fā)展的局面。為此,要求領導干部既要善于深入群眾,了解百姓的利益訴求,又要學會運用多元化的方法去滿足群眾的需要。這對于在傳統(tǒng)管控型體制下成長起來的官員來說,將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此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式發(fā)展模式深入人心,人們對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和失誤有較高的容忍度。而且,那個時候信息相對比較封閉,失誤造成的負面影響可以得到較有效的控制。而現在則不同,中國的改革進程已經到了較高的階段,如果再動輒以沒有經驗為失敗和偏差找借口,可能不會獲得社會的認同。而且在日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社會中,政策失誤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所有這些都會對實干家形成巨大的責任壓力,從而更易讓人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為官心態(tài)。
政府各種條條框框約束較多,實干官員容易有“渾身的勁使不出來”的感覺
政府是一個科層組織,一個與生俱來的特征是強調對法律、制度和程序負責,而不是對結果負責。只要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沒有越權,結果會怎樣都無所謂。而如果不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出了問題就會被追究責任。逐漸地,就會形成“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官場氣氛和文化。
由于政府各種條條框框約束太多,對想干一番實事的人來說,他們會覺得有渾身的勁使不出來,“英雄無用武之地”。因為要干一番實事,可能就要有冒違反規(guī)則和程序的風險。到頭來,可能非但事情做不成,還會惹來一身的麻煩。當大家都沉湎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潛規(guī)則之中,而你卻想大干一番事業(yè)時,會對他人造成壓力,引來嫉妒和非議,甚至還找理由阻止你,嚴重者還會陷害你,尤其是當你做的事情觸動到他們既得利益的時候。
形式主義盛行,為善做表面文章的官員提供了機會
在中國,一些官員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和“政績工程”。受上下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縱向管理鏈條長、地域廣闊使不同地方的情況千差萬別等因素的制約,上級領導不可能全面了解下級的情況,再加上政績考核的偏差,就為形式主義和弄虛作假提供了土壤。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例如,一個地方有很多基本的民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城市硬件設施建設卻搞得風風火火,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寬敞的廣場一望無際、到處綠草如茵,一派繁榮的景象。凡此種種,不一定是人民群眾所希望的實事和政績,熱衷于此的官員也并非是真正的實干家,然而卻易給上級領導留下“善治”的印象而得到賞識。而那些老實巴交和腳踏實地的領導干部,盡管他們善于深入百姓之中,為民排憂解難,實實在在辦一些民生大事,但效果不一定能立竿見影,影響也不一定轟轟烈烈,因而難以進入上級領導的眼簾。
在任期制度下,官員往往會作出急功近利的選擇
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行政首長一般都有任期限制,即一任五年。一般來言,他們大都會想方設法在任期屆滿前做出一番實事,以便獲得連任或晉升。但是,我們知道,對一個地方的治理切忌急功近利,否則會導致決策的失誤和資源的浪費。一個有作為的官員,一定要潛下心來認真深入群眾,真正了解一地的資源稟賦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然后才能拿出符合實際的發(fā)展構想,進而爭取外在的資源和挖掘自身的潛力。所有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之役,需要埋頭苦干的精神,需要時間的磨煉。但在任期制度下,誰能夠耐得住性子呢?如果遵循政策運行的規(guī)律,采取一步一個腳印的路徑,就很有可能導致勞苦是自己的,功勞卻是別人的局面。因此,出于成本收益的考慮,官員們往往會作出急功近利的選擇,從而加劇了形式主義之風,使腳踏實地干實事者越來越少。
(作者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公共管理學系教授)
【參考文獻】
①鐘一平:《要做實干家 不做清談客》,《人民日報》,2015年2月25日,第4 版。
責編/劉瑞一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