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東方審美觀形成的美的意象、櫻花的憐惜升華成的惋惜意象和對櫻花報春凝結(jié)成的賞春意象等方面,中日比較一致。而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主要不同點在于:日本在櫻花意象中更多地體現(xiàn)了武士道精神、物哀心態(tài)、集體主義以及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而中國在櫻花意象中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種單純的審美,這種意象更多地表現(xiàn)在:團結(jié)、高潔、輕柔和淡泊的寧靜之美。
【關鍵詞】櫻花 文化意象 渡邊淳一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對當代日本人而言,如果說“花”,那便是指櫻花了,可見櫻花在日本人心目中是多么的獨特。日本民族的血液之中無時無刻不在涌動著櫻花情結(jié),并且作為民族的象征,已經(jīng)深深地扎根進了日本的文化中,形成了種種獨特的意象。
在中國,櫻花有很長時間的栽種史,在古老籍冊中,我們可覓到櫻花的點點芳蹤。“櫻花”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李商隱的詩句:“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此后也有詩人多次提及。然而就是一種櫻花,在中日文化中卻存在著不同的內(nèi)涵,不同的意象。
日本文化中的櫻花意象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也是日本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美學記號之一。日本人對于美的意識與櫻花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勅撰和歌集,收錄了《萬葉集》之后的優(yōu)秀和歌約1100首,歌集中詠櫻和歌的確切數(shù)量一直存有爭議,然而可以歸納出櫻花意向大致有四種,分別是詠嘆孤獨,將其與日本武士道精神聯(lián)系在一起,日本民族的集體意識以及嘆息人生無常這四大類別。
早在日本奈良時期、平安時期,很多歌人就開始使用櫻花作為廣泛的題材而被大量地記錄進和歌,但是早期櫻花在日本受歡迎程度遠遠低于梅花等,《萬葉集》中收錄櫻花題材的詩遠遠低于梅花。到了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道精神開始盛行,櫻花成為了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象征,戰(zhàn)死和殉死成為了櫻花在日本文化中的一個獨特意象。到了江戶時期,因為日本國學家的廣泛推崇,櫻花開始在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土壤中扎根,比如日本的特攻飛機也以櫻花來進行命名,而很多日本的軍歌也是反映了櫻花的主題,例如《步兵的本領》、《啊,紅色的血在燃燒》、《同期之櫻》等軍歌,都是對櫻花主題的充分反映。
《古今和歌集》的櫻歌中,櫻花的意象凝結(jié)在“無常孤獨”層面上的比較多,大部分表現(xiàn)的是四層內(nèi)涵,第一是愛情的無常,第二是美好東西的易逝,第三是不被人賞識,第四是孤獨。在歌集中,對于櫻花的特寫鏡頭并沒有做具體的描寫,大部分都在對櫻花進行整體的描繪,而幾乎沒有獨立的意象。
直到佐久間象山寫的《櫻賦》出現(xiàn),山櫻才有了獨立意象,而且這種意象從詠嘆式變成了自覺式,也就是上文所提到的 “不被人賞識,無法施展政治抱負”,但是從整體的櫻花描繪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集體意識;當然,在日本文化中的櫻花意象,也有詠嘆物哀的本質(zhì)。在《平家物語》里,對于平氏一族興衰的描寫中,櫻花盛開,櫻花落下,都是代表了一種物哀的情懷。江戶時代的國學家本居宣長就吟誦道:“人問敷島(日本別稱)大和心,朝日爛漫山櫻花”,便是將櫻花作為以“物哀”為基調(diào)的日本人精神的具體例子。
櫻花也可以借指很美的女子,在井原西鶴的《青菜店老板家的故事中》里面,把主人公阿七比作是櫻花,雖然是過早凋零,卻是美到了極致,始了櫻花文化的新紀元。渡邊淳一的《櫻花樹下》借用櫻花來對女性的柔美進行描寫,并且借用性愛的妖美、妖魅來進行指代,所以從日本的一些小說來看,櫻花也可以指代戀愛、美貌的女子。
中國文化中的櫻花意象
根據(jù)日本權威專著《櫻大鑒》記載,櫻花,起源于中國,原產(chǎn)于中國喜馬拉雅山脈。所以中國文化中也不無對櫻花的描述,雖然可能并不是很多,但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象也是相對比較鮮明的。
西漢辭賦大家楊雄的《蜀都賦》中有“被以櫻、梅,樹以木蘭”記載,此處櫻并無確指。但是梅花、木蘭在中國古代一直是高潔、典雅的代表,所以將櫻與梅、木蘭同列,也可以透視出古人所賦予的櫻花品質(zhì),一樣是高潔、典雅。在南朝宋時,王僧達有詩:“初櫻動時艷,擅藻的輝芳,緗葉未開蕾,紅花已發(fā)光”,此詩毫無傷感之意,而表達的是一種在艷麗春光下的喜悅心情。
唐代出現(xiàn)的櫻花詩比較多,例如李商隱、白居易都比較喜歡對櫻花進行描寫,可見唐代時候,平常人家的庭院里也種植著櫻花。白居易有詩“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其意在于家中的小花園新種了紅櫻樹,閑來繞著花在園中走走就當踏青春游了,描寫一種悠閑自得的園中情懷,表達的也是一種欣賞自然的悠閑態(tài)度。然而到了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中,櫻花又變成了另外一種意象,代表著一種衰敗的景象,全詩的關鍵是哀、蒼、凄,將櫻花與風雨、哀箏等聯(lián)系在一起,也代表了櫻花雖然很美,但是美好卻不多時的這樣一種憐惜之情。
李煜《謝新恩》中提到了櫻花,很明顯代表著相思、寂寞等離愁別緒。南宋趙師秀的《采桑子》中對于櫻花進行了描寫,是以整片整片來進行描寫的,用顏色和“百卉千葩”來描繪櫻花的樣子,運用了整體的意象,來表達的是櫻花美麗的樣子,但是后一闋中,突然話鋒一轉(zhuǎn),開始有了傷春的情緒。蘇曼殊的《贈歌者》中選擇的是櫻花來作為歌者歌聲生動表達的一種依托,在這里,櫻花的意象是輕柔的、翩繾的,是比歌聲還輕柔的一種東西,這里所表達的還有詩人對櫻花的一種美的贊頌。
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相同點:憐惜櫻花本身所呈現(xiàn)的惋惜之情
雖然在美學意義上,中日的櫻花文化中,都體現(xiàn)著一種純潔、壯烈和高潔的美感,但是中日櫻花的意象在文化上的傳達還是有著一定區(qū)別的。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相同點:憐惜櫻花本身所呈現(xiàn)的惋惜之情。其一,東方審美觀形成的美的意象。在《陰翳禮贊》中,谷崎潤一郎曾經(jīng)表明了他對櫻的態(tài)度,“哪怕孤櫻一株,也是很美的。只要花開的絢爛”,“只要有心,何須火車,電車之勞頓,可謂天涯何處無芳草”。這也充分表明了作者對櫻花的態(tài)度,他認為不需要空虛的儀式,只要能夠感悟美就可以,這是一種典型的東方美學,而不同于西方美學的去獲得美。這一點,在中國的關于櫻花的詩歌中也有表達,實際上就是一種感悟的情懷,例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有詩“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例如薛兆云的詩中如此描述,“二月草菲菲,山櫻花未稀。金塘風日好,何處不相依”,這些都是東方審美觀所形成的一種感悟美的意象。
其二,對櫻花的憐惜升華成的惋惜意象。日本文學藝術中永遠詠唱不斷的主題就是賞花惜花,櫻花也是這一主題中最完美的意象表達。櫻花美而易逝的生命意象對日本文學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并且在當前的日本,依然有很多人將人生情懷寄托在了日本文化這里。從哀物到哀人整個過程,日本的文學藝術中,常有謳歌賞花護花惜花的心聲。日本古歌曾有歌云:“櫻花因此冠群芳”,意即櫻花的美正是美在她的不能長久,又有“今日脫鞋上床睡,不知明朝能否醒”的古歌,這里面都包含著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種對人、對事的悲哀與同情。這種悲哀與同情,可解釋為憐憫、哀憐、感動、感慨、同情、壯美的意思。川端康成把這種悲哀的同情,給予了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特別是下層婦女。他把她們的悲哀,描寫得純真透明,不摻一絲雜念,塑造了感人的藝術美形象。而在我國,南唐李煜曾經(jīng)寫過,良夜促,香塵綠,魂欲迷,檀眉半斂愁低。未別,心先咽,欲語情難說。出芳草,路東西。搖袖立,春風急,櫻花楊柳雨凄凄。
其三, 對櫻花報春凝結(jié)成的賞春意象。日本人將櫻花視作美的化身,是春天的象征,也折射了日本民族很多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櫻田、櫻時雨等這些詞匯是日本民族語言中比較特有的現(xiàn)象,也體現(xiàn)了日本人對櫻花的一種審美情懷。櫻花在日本就是美的化身,是一種花神一樣的存在,所以日本人一旦稱“花”的,就是指櫻花。
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相異點:壯烈與淡泊的價值體系
其一,民族精神與物哀心態(tài)的結(jié)合。日本把武士道精神和驟開驟落的櫻花聯(lián)系起來,也有很多的日本青年男女都覺得其在最好的時候凋謝,非常美。而在中國,因為與日本的生命價值觀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國,松柏等植物才用來象征生命,所以在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下,中國文化中對櫻花的熱衷來源于對其淡泊的品質(zhì)的熱衷,比如櫻花往往飄落就在一瞬間,無牽無掛。而且櫻花通常是小小的花朵,惹人憐愛,也比較嫻靜優(yōu)雅。日本人愛櫻花之美,愛櫻花之純潔,愛櫻花之短暫,從中也體會到人生苦短虛無的傷感,感嘆決然退場的壯烈與凄美。如川端康成的《古都》,用淡淡的憂傷的筆致下,描繪出姐妹相逢的喜悅與淚水的場景。日本人經(jīng)常將櫻花和武士聯(lián)系起來,日本人認為櫻花有幾個特性跟武士的特性非常相似,比如集體精神,日本人非常注重集體精神,而早先的一些櫻花的歌集、詩集中,櫻花的形象就是成片的,成片的描述使得櫻花看起來就是一個集體,在這點上,具有共通性。日本民族中認為櫻花是非常燦爛的,活著和死了都應該要像櫻花般燦爛,而且櫻花在最美的時候飄落,是對生命的一種高度贊美,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也認為,群體凋零是一種無尚的光榮,正體現(xiàn)了櫻花對日本文化中武士道的集體團結(jié)、光榮自殺思想形成的影響。在《古今和歌集》中的詠櫻和歌開始將凋零的櫻花看作是一種美,并借由櫻花的飄落凋零之美來表達對生死無常的感受,由此可以窺探到物哀這一美意識的雛形了。
其二,單純對美進行升華而形成的境界。中國人雖然也愛櫻花的美和凈,但更愛她抱團齊放的團結(jié)精神,愛她零落成泥的奉獻精神,從她歷經(jīng)千年的磨練中體會到一種堅韌,從她愿在盛時放下一切中感受到那淡泊超然的境界。
本研究通過《古今和歌集》、渡邊淳一、李商隱等作家的文本,對其中的櫻花及其所隱含的文化意象進行分析,比較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差異,研究得出的結(jié)論是:在東方審美觀形成的美的意象、櫻花的憐惜升華成的惋惜意象和對櫻花報春凝結(jié)成的賞春意象等方面,中日比較一致。而中日櫻花文化意象的主要不同點在于:日本在櫻花意象中更多地體現(xiàn)了武士道精神、物哀心態(tài)、集體主義以及日本人獨特的生死觀,而中國在櫻花意象中更多地體現(xiàn)了一種單純的審美,這種意象更多地表現(xiàn)在:團結(jié)、高潔、輕柔和淡泊的寧靜之美。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①尹寧寧:《萬葉集中詠梅歌和詠櫻歌的對比研究》,《文學教育》,2012年第8期。
②謝東華:《櫻花在曰本文化中的多元象征意義》,《民族論壇》,2009年第9期。
③唐赫:《〈古今和歌集〉中的櫻花意象》,吉林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責編/王坤娜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