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一位工人要照看的生產過程越來越長、越全面,因此需要多方面技能。機器人等自動化機器設備很復雜,要掌握它們不僅需要技能,而且需要技術,特別是作為機器人等自動化機器設備的核心的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比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許多企業(yè)曾推行“機電一體化”教育,既教會機械專業(yè)的工人懂得電子技術,又教會電子專業(yè)的工人懂得機械技術。總之,隨著機器人的普及應用,既要工人掌握技能,又要求掌握技術,成為技術與技能兼?zhèn)涞娜姘l(fā)展的新型勞動者;在新技術革命時代,技能勞動者除去專門技術和技能之外,至少需要掌握運用計算機的技術和技能。
為了改進機器人本身,也需要運用高難度的技術和技能,開發(fā)諸如以不定形狀物(配線、纜線等)、柔軟物(食品、凝膠等)、難辨認物(光澤零部件、透明零部件等)為作業(yè)對象的機器人;開發(fā)無須使用潤滑油的機器人零部件⑥;“節(jié)能機器人”;⑦性能優(yōu)異的視覺、力覺、觸覺等傳感器以提高機器人對外部環(huán)境的認知與反應能力;提高作為機器人“頭腦”的人工智能水平以增強機器人的自主學習能力;人與機器人及信息系統(tǒng)這三者相互融合的技術;擬人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生物機器人等所需的仿生材料;機器人的結構材料、表面加工、材料添加劑、改質劑等材料等等。在機器人應用技術開發(fā)方面,開發(fā)諸如適用于依賴人工程度較高的那些產業(yè)部門和中小企業(yè)的機器人;在汽車、電機電子這兩大比較成熟的機器人用戶產業(yè)中,用于“機器人化”滯后的準備工程的機器人領域推進機器人;有助于實現(xiàn)省力化的農業(yè)機器人以及利用大數據判別受傷果實的機器人;可用于清潔維護大型光伏發(fā)電站的太陽能電池組件、能自動導航的清掃機器人;適用于包括物流和商流在內的流通業(yè)、飲食業(yè)、住宿業(yè)以及上述行業(yè)后臺作業(yè)的機器人;實現(xiàn)商店待客服務的機器人化等等。
機器人與工匠精神
所謂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地制造,盡心盡力地服務,“術業(yè)有專攻”,長期磨練一技之長。筆者參觀日本一家工廠時,發(fā)現(xiàn)其用大標語寫著“一品入魂”四個字精練地體現(xiàn)了工匠精神,就是要把“心”與“魂”注入到獨此“一”家(only one)的產品之中。
或許有人會問,工廠勞動者是匠人精神的載體,如果機器人把工廠勞動者的工作都頂替了,還需要工匠精神作什么?這種看法顯然是錯誤的。筆者曾考察過日本一家做刀片的中小企業(yè),該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末創(chuàng)業(yè)時,曾制作用于切金屬鋼筆尖中縫的刀片,后來他們仿佛迷上了一個“切”字,發(fā)揮“一品入魂”的工匠精神,把刀片做得越來越薄越來越硬,居然可以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做出比紙張還薄得多的刀刃,排成一行的幾十片刀刃在每分鐘3萬轉的旋轉狀態(tài)下,能迅速而準確地把堅硬的硅單晶片切成數以百計的小芯片,留下寬度僅為頭發(fā)絲幾分之一的切縫,而這些小小的半導體“芯片”正是手機、電腦、家電、光伏電池、航天器、導彈武器乃至一切信息產品須臾不可或缺的元件;正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須臾不可或缺的支撐。
機器人、3D打印等新科技發(fā)展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撐,還體現(xiàn)在新科技產品的研發(fā)過程中。比如要使新科技產業(yè)化,變成生產力,一個極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把構思或設計變成實物。作為新科技研發(fā)基地,如果只有科學家、設計家和企業(yè)家,而沒有善于動手做東西的“能工巧匠”,那就只能是“紙上談兵”或只能是搞交易做買賣。中科院院士沈鴻曾說過,“專家設計的圖紙再好,如果技術工人制作不好也白費”。對于真正搞研發(fā)的科技工作者來說,最值得憧憬的就是這樣的地方,在這里,你有什么新奇的思想和設計,你想制作什么新試驗裝置,總會有能工巧匠來幫忙,把畫在圖紙上的思想變成實物,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那些能工巧匠往往具有那種以“能做出最好的東西、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東西”而自豪,并以此作為自己實現(xiàn)人生價值寄托的工匠精神。
新科技革命將可能使“工匠精神”更加出彩的一個最大理由是,隨著互聯(lián)網+大數據的發(fā)展,工業(yè)生產正在形成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與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并存的“雙模式”,而多品種小批量生產則進一步朝著“個性化生產”轉變,即生產者按照消費者個性化需要進行定制生產日趨普及。作為定制生產者,需要兼?zhèn)溆幸韵绿攸c的工匠精神,其一是與消費者進行一對一的親情對話的能力,具有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產品,就生產什么樣的產品;消費者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就提供什么樣的服務的、為消費者量體裁衣的“裁縫精神”和徹底的不僅是“為了人民”而且是“為了人民中的每個人”的服務精神,這種“消費者需要什么生產者就制造什么”時代的工匠精神比起過去“生產者制造什么消費者就消費什么”時代的工匠精神顯然要提升一個檔次。過去生產者為了追求規(guī)模效益而大量生產同一種尺碼系列的鞋子,迫使消費者不得不“削足適履”“擠足適履”,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成為歷史。其二,“個性化生產”者的工匠精神不僅要“做東西”而且要“做事情”,不僅為消費者做家電、汽車等各種產品,而且為消費者解決衣食住行遇到的各種問題,工匠精神從盡心盡力“做東西”到盡心盡力“做事情”顯然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其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由于一般人都擁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雙重身份,個性化的生產和消費必將既提高生產者的工作質量也提高生產者的生活質量,最終提高人們的身心質量,從而使勞動者更好地發(fā)揮高度的工匠精神,實現(xiàn)具有更高品味、更高活力的社會。其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為自己生產,制鞋廠向消費者個人出售鞋類生產的權利和軟件,消費者利用3D打印機生產符合自己特殊需要的鞋??傊?,個性化生產和消費的范圍逐漸擴大,意味著人們的生活將更加美好,更加豐富,然而也必然要求更多的人為之勞作、為之服務、從而產生更多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