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是海上絲路空前繁榮的時期,商人在宋朝與高麗政治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宋朝民間商人在與高麗政治交往中,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通過進入高麗的仕途,乃至高層政治,傳播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傳遞信息,甚至直接充任使節(jié);受政府委托,送還海難者或流亡者;受雇運送官方使團。
【關鍵詞】宋朝 高麗 民間商人 政治交往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民間商人通過進入高麗的仕途,傳播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
高麗朝正史《高麗史》為一位宋朝溫州商人周佇立了一傳。隋文帝曾說:“欲求名,一卷史書足矣。”可見正史上留下一卷傳記是難能可貴的。為何一位宋朝的普通商人能在韓國正史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呢?當然與其在宋麗政治和經(jīng)濟交往中發(fā)揮的特殊作用密切相關。周佇不過是數(shù)以萬計的宋朝赴麗商人的杰出代表。
宋麗雙方史籍留下了大量往來于兩國貿(mào)易商人的記載。樸真奭先生據(jù)《高麗史》統(tǒng)計1012-1192年間,宋朝商人往高麗共留下117次記載,其中確知人數(shù)的有77次,共計4548名。筆者據(jù)《高麗史》補充了1192年以后赴高麗宋朝商人的記載,共有1205年、1221年、1229年、1260年和1278年5次,其中確知人數(shù)的兩次,共117人。此外,《宋史》、《開慶四明志》等史籍,以及高麗義天、宋朝蘇軾等人的文集也留下了大量宋麗往來商人的記載?,F(xiàn)有史籍留下的宋麗間貿(mào)易商人的具體數(shù)據(jù)和確實姓名的記載超過所有海外諸國與宋朝貿(mào)易的商人。宋代是海上絲路空前繁榮的時期,宋麗貿(mào)易雖也有空前發(fā)展,但就規(guī)模而言遠不能與南海諸國和宋朝貿(mào)易比肩,但是南海貿(mào)易難以計數(shù)的商人大都被歷史塵埃所湮沒,而宋麗貿(mào)易商人有幸留下如此明確的足跡。這一方面是宋麗十分重視雙方關系,且兩國皆文獻詳備,更重要的是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周佇代表了民間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一種類型,即通過進入高麗的仕途,乃至高層政治,傳播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周佇在高麗穆宗時經(jīng)商到高麗,因“性謙恭,工文翰”,才行俱佳,被高麗學士蔡忠順薦舉給穆宗,先后擔任禮賓省主簿、拾遺、禮部侍郎、中樞院直學士、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等職,居六座之首,可謂恩遇無比。因其熟知中國禮儀制度,長期為高麗國王草擬制誥,高麗外交文書多出其手。他同時也將中國制度和禮儀運用到高麗。宋人說“高麗之臣事中朝也,蓋欲慕華風利歲賜”,即高麗尊奉宋朝的原因就是文化制度和經(jīng)濟利益,這兩項都可通過商人實現(xiàn)。因而,高麗留用了大量宋朝商人。《宋史·高麗傳》稱高麗“王城有華人數(shù)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以祿仕,或強留之終身”。周佇就是這類宋朝商人的一個代表。
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傳遞信息,甚至直接充任使節(jié)
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傳遞信息,甚至直接充任使節(jié)?!端问贰泛汀陡啕愂贰范加涊d了一個名為時贊的人,963年在宋麗間充任使節(jié)。其到宋朝聲稱遭遇海難,溺死七十余人,自己僅以身免,宋太祖厚加撫恤。到高麗也聲稱在海上遇大風,溺死九十人,自己獨得幸免,高麗國王王昭也厚加賜予。所不同的是《宋史》稱時贊是高麗所遣朝貢使,而《高麗史》稱其是宋太祖派遣的封冊使。除遼、金而外,宋朝對外遣使以高麗最多,且認為高麗最具華風,對其遣使多選才學之士。從宋太宗到神宗、徽宗,所派張洎、劉式、呂端、韓國華、安燾、劉逵、張邦昌等都是一時名臣,且大多為科舉出身。高麗更重視向宋朝的遣使,不僅使節(jié)官職高,如六部尚書、侍郎、樞密正副使、中書舍人等,且徐熙、韓藺卿、白思柔、尹征古、郭元、徐訥、金富軾、崔元信、金猛等都為名士,多是進士出身,還有七人是狀元及第。這位雙方都認為是對方使節(jié)的時贊應是在宋麗間傳遞信息,獲取實利的商人。
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充當信使的事例甚多。1030年以后宋麗一度中斷官方交往,1045年宋朝曾試圖恢復兩國官方交往,派人到登州,與知州劉渙商議尋找高麗商人,令其回國傳達恢復朝貢關系的意愿,但沒有實際結果。宋神宗即位后想恢復中斷了四十余年的宋麗政治交往,需要試探高麗的意向,于是令福建轉運使羅拯尋找合適的商人。福建商人是宋麗貿(mào)易中最活躍的力量。羅拯選中泉州商人黃真(慎)、洪萬。高麗國王王徽得到黃真等傳達的信息,不僅給予了熱情的回應,解釋了中斷朝貢的理由,還說自己曾經(jīng)在夢中來到中華(宋朝),并作詩紀其事,表達對宋朝的敬慕。于是兩國重新恢復政治交往。
商人在兩國傳遞政治信息的形式多樣,并非只有受命充任使者。1084年高麗文宗王徽去世及新國王即位,因高麗雖恢復對宋朝朝貢,但不奉正朔,無常使往來,所以并未向宋朝遣使稟告,宋朝是從自高麗回宋朝的商人處得知高麗王位更替的信息。南宋初,宋金不通交聘,宋高宗想通過高麗了解金人動息,找到經(jīng)常往來宋麗貿(mào)易、非常熟悉高麗情況的大商人柳悅和黃師舜提供了海上航路圖和高麗、金朝一帶形勢圖等信息。1161年金主完顏亮侵宋,宋朝在采石之戰(zhàn)中大敗金軍,完顏亮被部下所殺。宋朝令往高麗貿(mào)易的商人侯林等攜帶明州文牒,向高麗通報此事。因南宋自建立以來,被金朝打得狼狽不堪,高麗根本不相信宋朝通報的信息,認為是宋朝向高麗示威的虛夸之言。
商人受政府委托,送還海難者或流亡者
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中發(fā)揮作用的第三個表現(xiàn)是受政府委托,送還漂風人(海難者)或流亡者。宋麗間常有漂風人,宋麗雙方形成了由政府收容、交給商人遣返本國的制度。兩國通過救助行為表示友好,既吸引商人貿(mào)易,也增加了兩國官方互信,促進良好的政治關系。宋仁宗朝有高麗三十余漂風人,流落昆山縣。1076年高麗國二十人因乘船遇風,漂至秀州華亭縣。元豐年間高麗國人崔舉等船只因風飄至泉州。宋朝對這些人提供食物,并發(fā)給路費,交商船帶至明州,等候往高麗的商船,遣返本國。
南宋時高麗漂風人也不少。1134年高麗十余人漂至泰、楚州境。1258年有六名高麗人飄流到明州。吳潛在慶元府(明州)任沿海制置使時一再見高麗人遇風飄至臺、溫、慶元、福建地界。南宋雖然自高宗后期與高麗斷絕了官方使節(jié)往來,但對漂風高麗人繼續(xù)實行救助,并交由商船遣返本國?!陡啕愂贰酚涊d了1080、1081、1090、1092、1155、1174、1186、1229等年份十次遣返高麗漂風人的事,遣返人數(shù)共一百四十人。高麗對宋朝流亡人也同樣通過商人遣返。1259年三名被蒙古擄掠的宋朝人逃至高麗。高麗加以安置并將其交給宋朝商人范彥華、俞昶等帶回明州。高麗禮賓省還就此事專門給宋朝慶元府發(fā)來正式文牒。
商人受雇運送官方使團
商人長期航行海上,熟悉航海技術和海洋知識,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用指南針導航,甚至可根據(jù)海底泥沙、海上氣候、云色、水色、浪花、魚群等信息判斷船舶方位。這些知識需要長期航海經(jīng)驗的積累,并非官方使節(jié)所能掌握。而且長期在海上航行中合作的商船人員在遭遇突發(fā)災難時能默契合作,首尾相應如一人,平安渡險。因而官方使團雇傭商人和商船成為最可靠、最有效的辦法。
宋徽宗朝徐兢隨官方使團出使高麗。他在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說,按照“舊例”,宋朝每次出使高麗都要委托福建和兩浙轉運司雇募商船,并將選中的商船在明州裝飾。徐兢使團所用八艘船中有兩艘官府自造的神舟,另六艘都是雇用來的商船,即“客舟”。所雇商船顯然來自福建,因為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浪,商人祈求告媽祖,平安渡險后特上奏朝廷給媽祖賜廟額曰順濟,列入國家祀典,使媽祖這個起源于福建莆田的地方神傳播到兩浙,并在官方祭祀體系中地位不斷提高。宋朝多次遣使高麗應該都是如徐兢使團一樣雇用商船。
宋哲宗朝,高麗王子義天訪宋也是搭乘商船。義天是高麗文宗第四子,俗姓王,名煦,義天為其字,因名犯宋哲宗諱,以字行。11歲出家為僧,精通佛學及儒、道百家之學,成為高麗佛教領袖,被封為佑世僧統(tǒng)。義天有志于入宋求法,多次向國王申請而不獲準。1085年四月,義天私帶弟子二人登上宋朝商人林寧的船前往宋朝。義天訪宋雖是個人行為,但因其王子僧統(tǒng)的特殊身份,宋朝十分重視,完全以使節(jié)的方式接待。義天一行到達密州后,宋哲宗派主客員外郎蘇注為引伴使,將義天接伴入京。又命范百祿為館伴,負責在京接待。宋哲宗在垂拱殿接見了義天。義天往杭州求法,哲宗又派主客員外郎楊杰為伴送使,陪同前往。高麗宣王對義天訪宋也十分重視,上表宋朝,請求遣送義天歸國。義天回國前再次應哲宗之召赴汴京朝辭,后搭乘商船回到高麗。
北宋時期,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的作用較為突出
商人在宋麗政治交往的作用在北宋尤為突出,南宋有所弱化。這是因為北宋與高麗的政治關系在宋-遼-麗三角關系中既十分重要,又獨具特色。從宋朝角度,宋麗關系從屬于宋遼關系。每當宋朝謀取幽燕,對遼強硬時,就實行聯(lián)麗制遼和積極的高麗政策,宋太祖、太宗、神宗、徽宗四朝都是如此。當對遼實行收縮保守政策時,就對高麗采取疏離態(tài)度。如雍熙戰(zhàn)爭后,宋朝放棄謀求幽燕的計劃,放任遼朝出兵侵犯高麗。高麗曾遣使向宋求援,宋朝不愿因高麗而破壞宋遼關系,不給予任何援助。雍熙戰(zhàn)爭后遼朝對高麗實行強硬的武力威脅,迫使其完全轉奉遼朝正朔,疏遠宋朝。994年高麗轉奉遼朝正朔后又遣使宋朝,遼朝遣使嚴厲問罪:“東結構于女真,西往來于宋國,是欲何謀?”
高麗對宋朝雖有文化認同和經(jīng)濟需求,但作為夾于兩大國之間的小國,其最大訴求是國家安全。北宋建國初,高麗堅決站在宋朝陣營,敵視遼朝。雍熙戰(zhàn)爭后遼朝在宋遼關系中占據(jù)主動,且持續(xù)對高麗用兵,宋朝又袖手旁觀,高麗被迫轉奉遼朝正朔,一度中斷四十余年(1030-1071年)對宋朝朝貢。如蘇軾所說“契丹足以制其死命,而我不能”。即使宋麗再次恢復使節(jié)往來后,高麗仍“居常小心,北交大遼,南事大宋”,不敢奉宋朝正朔。高麗討論國策時也說“國家結好北朝,邊無警急,民樂其生,以此保邦,上策也”。若改變此策就會有“北顧之憂”。南宋則被金朝追打得幾乎無立足之地,高麗完全靠攏金朝,而疏遠宋朝。
但是高麗向往宋朝文化,對宋有強烈的經(jīng)濟需求,“雖在海外,心常在于王室”,還是希望與宋朝保持友好關系。宋朝也希望利用高麗牽制遼朝。于是商人在兩國政治交往中便有了很大空間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宋麗間不論是一度中斷官方關系,還是恢復官方關系后不奉正朔的政治關系,都需要商人作為溝通渠道。即使正式的官方使節(jié)往來也依賴商人提供航海保障。宋麗兩國政治交往在復雜和艱難的國際形勢下得以保持和展開,得益于兩國都非常重視并巧妙地利用了商人的作用,可以說,離開了商人作為基礎和保障,雙方的政治交往難以進行。
(作者為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責編/潘麗莉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