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超91在线,久久夜视频,91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视频二区,亚洲欧美日韩专区一,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復興中華民族,必須復興中華文化

核心提示: 文化自信就是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充滿信心。只有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才有可能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借鑒國外精華;才有可能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摘要】文化自信就是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充滿信心。只有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才有可能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借鑒國外精華;才有可能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關鍵詞】文化自信 文明發(fā)展 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文化自信”。例如,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今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議。

沒有文化自信就會否定傳統(tǒng)、妄自菲薄,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

什么是文化自信?這是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學術界對這一概念目前尚未達成共識,各有各的解釋。筆者認為,文化自信就是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的歷史、現實和未來充滿信心,相信它具有歷史價值和存在意義,相信它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文化自信是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的一種表現,是尊重祖先智慧的一種表現。文化自信包括多方面的內涵,一是對自身文化發(fā)展歷史、現實與未來的理性認識;二是對歷史文化成就的崇敬與自豪;三是對自身文化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洞悉和了解;四是對自身文化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取長補短能力的科學認識;五是對未來文化發(fā)展前景充滿希望,這些都是構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我國自近代以來,少數知識分子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失去自信,主張學習西方就必須全盤照搬,文化建設和發(fā)展也是如此。這種錯誤觀點是沒有科學依據,是站不住腳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我國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那就是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

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其意義是巨大的,主要表現在:第一,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人們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生命力的信心,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使自身文化代代相傳,不被其他文化所同化。第二,有利于增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第三,有利于增強人們的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活力,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建設文化強國,復興中華文明。第四,有利于人們借鑒歷史經驗,科學把握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使中華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第五,有利于人們取長補短,借鑒國外優(yōu)秀精華,豐富和發(fā)展中華文化,恢復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第六,如果我們沒有文化自信意識,就會否定傳統(tǒng)、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

從文化的超時代性看文化自信

少數學者以文化的時代性為由,認為傳統(tǒng)文化是過時的產物,與現代社會不適應,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只能拋棄,不能繼承。

不同屬性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有些文化具有時代性。例如,科技文化時代性較強,有先進與落后之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家用電器不斷換代,人們普遍使用的手機硬件和軟件不斷更新。有些文化則具有超時代性或永恒性,譬如,優(yōu)秀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核心價值、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語言文字和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具有永恒性。西漢大儒董仲舒認為,自先秦至漢代形成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是與天地一樣長久的“常道”,具有永恒性。2000多年來,盡管朝代不斷更替,但歷朝歷代都崇奉“五常”,沒有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反對“五常”。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繼承“仁愛”、“忠義”、“尚禮”、“睿智”和“誠信”等價值觀和道德觀?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繼承“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精忠報國”、“鞠躬盡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人文精神;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繼承“天下為公”、“中正仁和”、“三不朽”(“立德”、“立功”和“立言”)、“以民為本”、“知行合一”、“和而不同”、“居安思危”等理念。

語言文字的超時代性更為明顯,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擁有4500年以上的歷史。目前,世界上只有漢字是唯一流傳至今而從未中斷的文字。隨著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發(fā)明,漢字有自己突出的優(yōu)點?,F在已沒有人再提“漢字落后論”及“漢字拉丁化”等。優(yōu)秀文學藝術也具有超時代性,如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它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令人矚目的瑰寶,自問世以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代代相傳,歷久彌新。節(jié)日習俗同樣具有超時代性,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源遠流長,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蘊涵著深刻的文化科學內涵。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教育意義,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從古代中華文化對西方的影響看文化自信

與世界其他古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具有許多優(yōu)越性:一是唯有中華文明延續(xù)五千年而不衰。英國著名思想家羅素曾說:中華文明是“唯一從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從孔子的時代以來,古埃及、巴比倫、馬其頓、羅馬帝國都先后滅亡,只有中國通過不斷進化依然生存。”這說明中華文化歷史上比古希臘羅馬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優(yōu)越;二是中國歷經二千多年來保持統(tǒng)一,而不像歐洲那樣分成眾多國家,這也說明歷史上的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優(yōu)越;三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財富,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只是在19世紀之后,中國才開始衰落;四是我國的歷史獨一無二,中華文化曾是世界主流文化之一,數千年來與西方文化等并行發(fā)展,從未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成為某種文化的附庸;五是在世界幾個大文化傳統(tǒng)中,中華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強,能夠與世界各種不同的文明和睦相處;六是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古文獻資料最為豐富,不僅記載了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和歷史,而且還記載著周邊許多國家的早期歷史和文化。

有個別學者認為,雖然中華文化具有許多優(yōu)越性,但當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是歐洲大陸上形成的普世價值。借鑒或全盤照搬西方的民主,成為近現代中國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其實,現代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普世價值,是在學習和借鑒中華思想和價值觀的影響下形成的,融入了許多中國文明的基因。

17到18世紀,西方傳教士把中國的經典翻譯介紹到歐洲,引起歐洲思想界和政治界極大的震動,形成了長達近百年狂熱崇拜中國文化的熱潮。中國成了他們理想的國家,孔子成了歐洲思想的偶像。儒家經典的原理,成為歐洲哲學家反對教會的武器,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思想淵源。中國古代經典中“民為邦本”的思想,民貴君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思想,都是近代歐洲民主思想的一個來源,它推動了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形成。18世紀的歐洲啟蒙學者,從中國的思想中,悟出了一個道理:政府的目標是人民的幸福。如果背離這個目標,人民就會造反和革命。因而,他們借鑒中國的思想和價值觀,融入到本國的民主政治中。此外,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科舉制度和職官制度等,對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和職官制度的形成發(fā)揮了重要的影響??鬃?ldquo;有教無類”的思想被歐洲人視為“教育平等”思想的新紀元??婆e制度和職官制度成為歐洲反對中世紀貴族世襲制度的武器,主張像中國一樣通過平等競爭攀登仕途。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文化自信

復興中華民族,僅靠經濟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和文化上都對世界各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由經濟強國向政治強國、文化強國、軍事強國發(fā)展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后裔,如果沒有文化自信意識,否定傳統(tǒng)、妄自菲薄、自輕自賤,必將喪失自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文化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都不是科學的態(tài)度,不利于中華文明的復興。

早在上世紀20年代,梁啟超便強烈批評西化派,他說,“……那沉醉西風的,把中國什么東西都說得一錢不值,好像我們幾千年來就象土蠻部落”,是十分可笑的。他認為,復興中華文化,“第一步,要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學問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綜合起來,還拿別人的補助他,叫他起一種化合作用,成了一個新文化系統(tǒng);第四步,把這新系統(tǒng)往外擴充,叫人類全體都得著他好處。我們人數居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我們對于人類全體的幸福,該負四分之一的責任。不盡這責任,就是對不起祖宗,對不起同時的人類,其實是對不起自己”。他還說:“一個人不是把自己的國家弄到富強便了,卻是要叫自己國家有功于人類全體。不然,那國家便算白沒了。明白這道理,自然知道我們的國家,有個絕大責任橫在前途。什么責任呢?是拿西洋的文明來擴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補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來成一種新文明。”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思想家羅素認為,中西雙方都應該保留自己的長處,借鑒對方的長處,絕不能學習對方的短處和保留自己的短處。中國文明必須吸取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的長處,但不能全盤西化。他說:“中國人如能對我們的文明揚善棄惡,再結合自身的傳統(tǒng)文化,必將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在這個過程中要避免兩個極端的危險。第一,全盤西化,拋棄有別于他國的傳統(tǒng)。……第二,在抵制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形成拒絕任何西方文明的強烈排外的保守主義。”他還說:“必須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入新的元素,而我們的文明正好投其所需。然而,中國人卻又不照搬我們的全部,這也正是最大的希望之所在。”他預言,中國“將來所產生的新文明或許比西方曾經產生的各種文明更好”。

在現代化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代是既離不開、也擺不脫的?,F代化的本質,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適應現代世界發(fā)展趨勢而不斷創(chuàng)新。歷史上成功的現代化運動大多是一個雙向運動過程,即傳統(tǒng)因素與現代因素相反相成,既善于克服傳統(tǒng)因素對現代化運動的阻力,也善于使傳統(tǒng)文明轉換成現代文明。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血脈。不忘本源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曾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文明作出巨大的貢獻。復興中華民族,首先必須復興中華文化。因為,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的血脈。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文化關乎民族的盛衰。”沒有靈魂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沒有血脈的民族不可能生存壯大。只有樹立和堅定文化自信意識,才有可能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和借鑒國外精華;才有可能增強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參考文獻】

①[英]羅素著、秦悅譯:《中國問題》,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②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冊),湖南:岳麓書社,1987年。

③[清]梁啟超:《梁啟超全集》(第10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責編/肖晗題 美編/ 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娜]
標簽: 復興   中華文化   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