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文侯是戰(zhàn)國初期魏國崛起的關鍵人物,也是史學大家司馬光非常推崇的治國明君。魏文侯用人,既能夠禮遇有加、君臣相長,也能夠用人不疑、人盡其才。在他的領導下,魏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在當時都居于前列,成為戰(zhàn)國初期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
【關鍵詞】魏文侯 用賢之道 治國理政 【中圖分類號】K231 【文獻標識碼】A
不能用則養(yǎng):魏文侯禮遇段干木
段干木,復姓段干,名木,是魏國初期的名士。他“有文有行”“懷君子之道”,名重一時。但他“守道不仕”,不愿為官。魏文侯求賢若渴,每次外出,只要經(jīng)過段干木的居所,他便伏在車的橫木上向段干木居住的地方行禮,以示敬意。車夫感到納悶:“段干木不過一介草民,您這樣做不是破格用禮了嗎?”魏文侯回答,“段干木是一位賢者,我經(jīng)過他的住所怎么敢不加以禮敬呢?段干木因有德行而彰顯尊榮,我因占有土地而取得顯貴。段干木的財富是大義,我的財富不過是錢財而已”,“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這正是我應該學習、尊敬的人”。
魏文侯的做法令一些官員心生不滿,因為他見到段木干時的恭謹態(tài)度與他接見手下重臣如翟璜等人的態(tài)度反差鮮明。對此,魏文侯表示:“段干木,官之則不肯,祿之則不受;今汝欲官則相至,欲祿則上卿;既受吾賞,又責吾禮,毋乃難乎?”他的一席話令翟璜等人啞口無言。雖然魏文侯的做法令身邊的官員不滿,但是卻得到了國內百姓的交口稱頌:“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
同時,魏文侯的禮賢下士也為其贏得了鄰國的尊重。秦國準備攻打魏國,秦君的手下司馬唐進諫說:“段干木是賢人,如今魏國對他禮敬有加。普天之下沒有不知道的,對如此重視人才的國家用兵,恐怕不妥。”于是秦君放棄了攻打魏國的計劃。秦國和魏國在整個戰(zhàn)國時期都是宿敵,秦國在此時放棄攻打魏國,也許有多方面的考量,但魏文侯尊賢重能的美名廣為傳播,也使得秦國非常忌憚。魏文侯之舉,可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人盡其才:魏文侯擇相有道
李克是魏國著名的政治家,魏文侯曾就擇相之事向他請教:“如今相國的位置空缺,魏成和翟璜誰更合適?”李克提出了五條鑒別意見:“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魏文侯據(jù)此確定了相國的人選。
翟璜對于魏文侯選相之事頗為關注,他滿懷希望地問李克:“聽說今天國君召見先生,征求相國人選事宜,最終確定了嗎?”李克回答:“魏成。”翟璜忿然作色:“西河守將吳起,是我推薦的;國君因為鄴城不好治理而擔憂,我推薦了西門豹;國君打算攻伐中山,我舉薦了樂羊;中山國打下來了,沒有合適的人選駐守,我舉薦了先生;國君的兒子沒有合適的老師,我推薦了屈侯鮒。我難道比魏成差嗎?”李克反問翟璜:“你當初把我推薦給國君,難道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讓我推薦你做大官嗎?國君向我咨詢誰合適擔當相國大任,我據(jù)實回答了幾條標準。國君任魏成為相國,是因為魏成雖食祿千鐘,但自己僅享用十分之一,其余的十分之九都用來結交名士賢人了,這才使魏國能夠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賢人。這三位,國君都當作老師對待;而你所推薦的五位,國君都當作臣子使用,你怎么能夠與魏成相提并論呢?”魏成與翟璜雖都有相國之才,但將二人放在一起考量時,還是要仔細權衡甄別,可見魏文侯用人之審慎。
用人不疑,疑則不用:魏文侯與樂羊的君臣際遇
樂羊曾經(jīng)在路上撿到一塊金子,拿回家后遭到妻子的唾棄,樂羊因此將金子丟棄,并外出游學。游學一年后回家,妻子得知其學業(yè)未成、半途而廢,取出剪刀斷其機絲,樂羊感悟,繼續(xù)游學,七年后學成方歸。
魏文侯得知樂羊之事,馬上命翟璜去請樂羊,但身邊有人勸阻:“樂羊的長子樂舒現(xiàn)在正在中山國為官,怎么能任用他呢?”翟璜說:“樂羊,功名之士也;子在中山,曾為其君招樂羊,羊以中山君無道不往。主公如果委以重任,何患不能成功乎?”
樂羊出兵中山,由于敵強我弱,于是施行緩兵之計,以收買中山國民心。消息傳來,朝中嘩然,群臣紛紛上書。魏文侯頂住壓力,堅持繼續(xù)任用樂羊。中山國國君一開始以樂羊之子樂舒為人質,企圖逼迫樂羊放棄進攻,試了幾次之后皆無果,中山國君于是殺死樂舒,將其煮成肉羹送給樂羊,希望以此擾亂樂羊的斗志,瓦解魏軍的軍心。為了穩(wěn)定軍心,樂羊坐在軍帳內端著兒子的肉羹,將其全部吃光,軍隊的士氣此長彼消。隨后,樂羊率軍大敗中山軍,一舉攻占中山國。
然而勝利之后,魏文侯卻對樂羊“賞其功而疑其心”。這是因為樂羊占領中山國后“有喜功之色”,魏文侯命手下把先前群臣狀告樂羊的信件抬到他面前,樂羊看后鄭重地向魏文侯下跪行禮道:“中山之舉也,非臣之力,君之功也。”同時,對于樂羊食其子肉羹一事,魏文侯也認為他缺少基本的仁心人性,因而將其封到中山國的靈壽,再也沒有任用他。由此可見魏文侯用人不疑、疑則不用的用人之道。
御賢之道:魏文侯與西門豹的君臣相長
鄴城是魏國的戰(zhàn)略要地,但是卻自然災害頻發(fā),地方惡勢力橫行。魏文侯接受翟璜的舉薦,任命西門豹為鄴令。西門豹上任之前,魏文侯曾鼓勵他,此去鄴城,一定要成全功名、廣施仁義。同時還告誡西門豹,一定要去走訪那些有能力、有正義感的人;多向那些能說會道、見多識廣的人請教;多向那些喜歡揭人短處、避人長處的人了解情況,并且要仔細甄別他們所說的話,決不能單憑一面之詞草率行事,“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西門豹上任之后,很快就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是廢止河伯娶親,懲治惡霸勢力。鄴城緊鄰漳河,水災頻發(fā)。地方土豪劣紳與基層官員勾結巫婆,以為河伯娶親為名大肆斂財,并且強迫良家女子投河,美其名曰為河伯娶親。西門豹了解清楚情況以后,以惡制惡,以給河伯準備的姑娘不漂亮為由,把巫婆、三老等人接連拋到河里,極大地震懾了地方惡勢力。史書中后來評價道,“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
其次是推行變法,執(zhí)行“盡地力之教”的政策。“盡地力之教”是魏國變法的核心內容,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產(chǎn)出,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當時的鄴城地廣人稀,西門豹因地制宜,組織農(nóng)民興修水利、改造農(nóng)田,并且把改造好的農(nóng)田再分配給農(nóng)民。在他的主持下,漳水南岸開鑿出十二條灌渠,這些灌渠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間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最后是實行寓財于民、寓兵于農(nóng)的亦兵亦農(nóng)政策。西門豹治理鄴城時,官府的糧倉里沒有糧食積蓄,地方的錢庫里也沒有錢幣儲備,兵械庫里不存放兵械,甚至官府里連總計收入的賬簿也沒有。魏文侯得知這一情況后,便來質問西門豹。西門豹解釋道:“我聽說施行王道可以使人民富足;施行霸道可以使士富足;只有亡國之君才會無度聚斂錢財。您施行王道,所以我就將糧食、兵器、錢財都積貯在民間。只要我一聲令下,老百姓就會把鎧甲兵器和糧食馬上備齊。”事實果然如西門豹所說,一聽到號令,鄴城的百姓們紛紛披掛鎧甲,手持兵器,攜帶糧食前來報到。西門豹認為,治理地方一定要守信用,既然把百姓都動員起來了,就不能讓他們白跑一趟,否則就會失信于民。于是西門豹率兵收復了被燕國侵占的失地。
雖然魏文侯、西門豹君臣二人難免產(chǎn)生摩擦和分歧,但二人也相互學習。用賢還要善于御賢,魏文侯政績的取得過程,實際上就是他駕馭賢人的過程。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用賢也要用得其所,只有這樣才能人盡其才,政見其效。
(作者分別為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副教授;中共河北省委黨校教授)
【參考文獻】
①[漢]劉向著、向宗魯校注:《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