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超91在线,久久夜视频,91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视频二区,亚洲欧美日韩专区一,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明代內閣制度的盛與衰(2)

內閣權力的實質:內閣權力大小全部掌控于皇帝之手

明代的內閣大臣,常被時人冠之“宰相”“相”“宰輔”“副相”等稱謂,這在官員奏疏及私家著述中屢見不鮮,似乎也得到皇帝的默認。但從內閣權力的實質而言,哪怕是在內閣首輔有“赫然真相”之稱的嘉靖、萬歷時期,也不具有以往宰相的那種真正實權,可謂“此相”非“彼相”。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明代的內閣始終未能發(fā)展成為明代行政中樞最高一級的權力機構,閣臣也始終沒能具備傳統(tǒng)宰相的法定政治權力。鑒于明太祖嚴令后世子孫不得重置宰相、違者重懲的祖訓以及明代君主集權專制的政治特點,明代的內閣制度雖然和以往的宰相制度有眾多相似特點,但絕非傳統(tǒng)宰相制度的簡單復活。

例如,票擬權往往被視為內閣最重要的權利,內閣首輔也因此被視為事實上的宰相。但明代內閣大學士的票擬權,只不過是替皇帝擬票,其所擬的批答文字,非經皇帝御覽同意則不能生效。且明代閣票的批復又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掌管(俗稱“批紅權”),由此,閣權(票擬)能否最終落實,實際上落入了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之手,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內閣的職掌。

與傳統(tǒng)宰相不同,明代包括首輔在內的閣臣沒有法定的權力,其品級自始至終只是正五品,閣臣政治地位的提高,主要依靠的還是閣臣自身之外的頭銜,諸如尚書、師、保等。嘉靖時期的內閣首輔夏言、徐階官進禮部尚書,嚴嵩官進吏部尚書,萬歷時期的張居正、申時行也分別官進吏部尚書和禮部尚書。此外,諸如六部奏事“不得相關白”“不得專制諸司”等制度規(guī)定,也使得內閣不可能發(fā)展成為高于六部的中樞行政部門。明代內閣的盛與衰,閣臣政治生命的榮與辱,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如嘉靖初年力排眾議扶嘉靖皇帝登基的楊廷和,因在“大禮議”中與嘉靖帝意見相左,便被罷歸故里,后被毫不留情地削職為民。至于在萬歷新政中居功至偉的張居正,身后慘遭清算,被奪爵抄家的悲劇更是自不待言。這一切均說明,明代內閣不過是君主集權制度下的附庸而已,離開皇帝的支持,閣權就無從談起。

此外,明初不立宰相的祖訓,客觀上也阻礙著那些有恢弘宇內、澄清天下之志的閣臣們勇?lián)厝?。一方面,大學士沒有宰相之名,卻行使宰相權力之實,在朝臣心里難免會形成一種越權的感覺,就算得到君主的默許也難以服眾,可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張居正身后慘遭清算,固然有威權震主、禍萌驂乘的深層原因,但越權弄職卻是六部言官指謫倒張的重要理由。另一方面,閣臣自身心理上亦難以逾越這一祖訓,生怕被言官據祖訓將其參劾劫罷。嘉靖年間,首輔徐階懸掛于閣府壁上“以威福還主上,以政務還諸司,以用舍刑賞還公論”的條幅,便是這種惴惴然心態(tài)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君主專制政體下身為人臣的至深感悟。

盡管如此,作為溝通皇帝與六部職能部門之間的中介輔政機構,明代內閣在明代政治生活中仍然影響甚巨,對明代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人們時常津津樂道的“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新風”,莫不與這一時期內閣與皇帝之間彼此信任、閣臣精干得力密切相關。仁宣之治源于“三楊”輔佐;弘治中興依靠任用丘濬、劉健、謝遷、李東陽等眾多賢臣;嘉靖新風則得益于楊廷和主政。嘉靖、隆慶、萬歷時期,皇帝或迷戀齋醮,或沉溺后宮,或消極怠政,多年不上朝。但因有內閣的盡責輔助,才保證了這一時期朝政綱領的正常實施。這其中,無論是嘉靖年間東南沿海的抗倭,隆慶年間與北方蒙古的俺答部議和,還是萬歷年間的朝鮮之役,均有內閣集體參與謀劃乃至決策其中。

無宰相之權,行宰相之職,這是明代在制度層面賦予內閣的職責。這種制度安排的微妙之處就在于,內閣權力的大小和閣臣地位的高低,全部掌控于皇帝之手。因此,明代的內閣制迎合了君主專制集權的統(tǒng)治需要——皇帝需利用內閣治國安民,前提是不能對皇權有絲毫的威脅乃至侵犯。但是,這種無法律制度保障的輔政權,使得內閣成員缺少安全感。閣臣權力不僅要受到君主的限制,還要受到掌管批紅權的宦官的操縱,可謂處境艱難。為提升自身的勢力,閣臣便不免拉幫結派,傾軋同行。晚明時期,閣臣之間門戶之爭、爾虞我詐的現(xiàn)象相繼出現(xiàn),他們甚至不惜與宦官沆瀣一氣,繼而演變成朋黨之禍,為大明王朝的覆亡埋下了禍根。黃宗羲曾感慨,“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相始也”,道出了明代廢除丞相之后的弊端及其深層影響。

明王朝的衰落與內閣制的崩壞不無關聯(lián)。萬歷后期,黨爭頻起。天啟年間,閹黨橫行,內閣成員順閹黨者昌,逆閹黨者慘遭迫害。及至崇禎帝剛愎自用,恣意罷黜內閣學士(在位十七年,前后任用內閣學士五十人),徹底破壞了皇帝與內閣之間原有的信任與默契。這一切均使內閣權力日漸式微,直接削弱了明政府的統(tǒng)治能力,使其在面對日益嚴重的邊防危機與內政困境時,自亂陣腳、力不從心,最終走向滅亡。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清]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②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保骸睹魈鎸嶄洝?,上海:上海書店,1982年。

責編/王妍卓   美編/宋揚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孫易恒]
標簽: 明代   內閣制度   古代官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