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領導干部要講政德。政德是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風向標。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這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為政以德”的思想一脈相承。中國古代社會將政德視為治國之本,并形成了“德惟治,否德亂”“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等思想觀念,這對于當今社會仍有重要借鑒意義。領導干部不僅要深入認識加強政德修養(yǎng)的必要性,還應廣泛借鑒中國傳統(tǒng)道德實踐的豐富經驗,使“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道德修養(yǎng)中有機統(tǒng)一起來。
明大德:立身行道當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中國自古以來提倡以孝治天下,踐行孝道能培養(yǎng)人的感恩心、恭敬心、仁愛心和責任心,使人嚴修私德,處理好家庭和私人交往領域的種種倫理關系;將此種種善心擴而充之,推己及人,即可成為一種公德。推及至今,便是要做到“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明大德”。
古人所提倡的忠孝,并非“愚忠愚孝”,而是以“道”為最終旨歸?!度簳我?middot;三略》中指出:“夫人之有道者,若魚之有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人者,畏懼而不敢失道。”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治國理政順應自然、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反觀中國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取得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并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不斷取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能夠以天下為公,以仁義為懷,這正是“得道者多助”的現(xiàn)實反映。
守公德:移孝作忠,在公德方面作出表率。在運用公共權力行使職責的過程中,領導干部如果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勢必會觸及法律,觸碰社會道德底線。“德有傷,貽親羞”,不孝不僅是指徒增父母之憂,亦指因德行缺失而令父母蒙羞。如果一個領導干部能念茲在茲,自然一言一行都會小心謹慎,時刻提醒自己竭忠盡智、清正廉明。
中國自古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從孝敬父母培養(yǎng)起仁愛心、恭敬心的為官者,在家能夠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工作崗位也自然能夠做到“人民呼,應勿緩;人民命,行勿懶;人民教,須敬聽;人民責,須順承”。領導干部能夠尊敬自己的父母,就能進而尊敬天下的父母;不僅自己力行孝道,也引導百姓力行孝道,起到“君、親、師”的作用。
漢武帝時實行“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出現(xiàn)了“名臣輩出,文武并興”的局面?!镀纸h志》記載,鄭宅鎮(zhèn)的“鄭義門”在宋、元、明、清出仕的173位官吏中,大至禮部尚書,小至普通稅令,無一名貪官污吏,人人勤政廉潔,忠君愛民,就是因為自幼受到了以孝悌為基礎的《鄭氏軌范》的家規(guī)教育。歷史證明,嚴私德與守公德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如果一個領導干部在私德方面能嚴于律己,懷有養(yǎng)父母之心,就必然能夠在公德方面作出表率,恪守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自覺踐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之承諾。
嚴私德:孝悌修身,是領導干部處理各種倫理關系的重要基礎?!墩撜Z》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孝悌不但能培養(yǎng)人知恩圖報、飲水思源的報本反始意識,也可使人樹立起重恩義、講道義的行事原則。這種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道德心理與道德情感的發(fā)展規(guī)律。
儒家講孝與孝道的思想不僅宏富,而且深刻。孝不僅是要養(yǎng)父母之身,而且也要養(yǎng)父母之心和父母之志。通過以孝悌為本的修身,人們就可以處理好家庭及個人交往中的各種倫理關系,做到孝悌修身嚴私德。大而化之,如果領導干部不能嚴于修身、恪盡職守、公私分明,令人民群眾有所懷疑、憂慮,那么也是沒有嚴于修己的表現(xiàn)。
古人強調“為政以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反映出修身根本在孝悌。孝道盡至圓滿,就能從孝悌修身嚴私德,到移孝作忠守公德,最后到立身行道明大德。“夫孝,始于事親(嚴私德),中于事君(守公德),終于立身(明大德)”。通過孝德的培養(yǎng),中國古人把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完美統(tǒng)一起來,為當今領導干部政德修養(yǎng)提供了有效路徑。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導)
責編/王妍卓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