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超91在线,久久夜视频,91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视频二区,亚洲欧美日韩专区一,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海外中國留學生接受抗疫大考

核心提示: 一場重大疫情讓百萬海外中國留學生身處跌宕起伏的抗疫進程。一些歐美國家的民眾將個人偏見轉嫁到當?shù)厝A人群體身上,致使一些中國留學生遭受謾罵排斥;少數(shù)留學生的不當言行,也一度令留學生群體在國內(nèi)自媒體上被污名化、標簽化、邊緣化,令其面臨雙重壓力。盡管如此,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修養(yǎng),不卑不亢、理性應對、勇于擔當,以超凡的姿態(tài)接受時代的特殊“大考”?;p重壓力為雙重動力,追求雙重認可,是留學生們的不懈追求,也是他們進一步成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人生課題。

【摘要】一場重大疫情讓百萬海外中國留學生身處跌宕起伏的抗疫進程。一些歐美國家的民眾將個人偏見轉嫁到當?shù)厝A人群體身上,致使一些中國留學生遭受謾罵排斥;少數(shù)留學生的不當言行,也一度令留學生群體在國內(nèi)自媒體上被污名化、標簽化、邊緣化,令其面臨雙重壓力。盡管如此,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修養(yǎng),不卑不亢、理性應對、勇于擔當,以超凡的姿態(tài)接受時代的特殊“大考”?;p重壓力為雙重動力,追求雙重認可,是留學生們的不懈追求,也是他們進一步成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人生課題。

【關鍵詞】海外中國留學生 思想動態(tài) 群體形像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近百年來人類遭遇的影響范圍最廣的全球性大流行病,百萬海外中國留學生身處跌宕起伏的抗疫進程,經(jīng)歷了嚴峻考驗。迄今為止,海外中國留學生在全球抗疫中的經(jīng)歷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全力馳援中國為亮點。當疫情在武漢暴發(fā)并引發(fā)全球關注時,海外大批中國留學生聞風而動,以柔弱的肩膀、有限的財力、千百倍的熱忱,與當?shù)厝A人華僑一起,共同支援祖國的抗疫斗爭。他們在留學國千方百計地尋找、購買防疫用品,并想方設法一箱箱、一車車送往中國國內(nèi)。

第二階段以普遍的群體焦慮、困頓為共性。在這一階段,中國國內(nèi)經(jīng)過艱難抗疫,形勢出現(xiàn)好轉,但新冠病毒卻驟然肆虐于歐美,其勢洶洶。短短數(shù)周,疫情就從南歐的西班牙、意大利蔓延到整個歐洲,而美國(尤其是紐約州)更是成為疫情的重災區(qū)。此時,身處歐美的中國留學生們突然意識到病毒威脅近在咫尺。其就讀的學校關閉校門,有的更是連宿舍都要清空。很多在當?shù)嘏e目無親的學子頓時不知所措,遠在祖國的父母更是心急如焚,召喚兒女緊急回歸。然而,各國為嚴防疫情繼續(xù)跨境傳播相繼緊急關閉邊界,減少甚至取消國際航班,留學生們的回國之路變得屏障重重。是花巨資、冒風險輾轉回國,還是在留學國尋覓避難之法,成為百萬留學生面對的兩難選擇。

第三階段以尋求疫情防控與學習生活之間的平衡為特征。隨著全球抗疫形勢的向好,邊工作、邊防控逐漸成為不少國家的常態(tài),一些國家的大中學校相繼發(fā)布新學期入學計劃,有的學校還明文規(guī)定不接受延期入學申請。在這一階段,中國留學生們面臨的新問題是:已經(jīng)回到祖國家中的,能否出國再續(xù)學業(yè)?一直留守當?shù)氐?,如何安排今后的學習生活?形勢向好之時,也是歐美國家漫長暑假來臨之際,在往年正常情況下,留學生或者回家與父母親友相聚,或者參加豐富多彩的假期游學實踐。但在今年如此特殊的情勢之下,海外中國留學生卻面臨艱難選擇:回家則面臨著昂貴的機票、依舊具有潛在感染風險的旅途,以及開學前能否如愿如期從中國返回留學國,這些因素都必須考慮在內(nèi)。反之,倘若留在留學國過暑假,則不僅要持續(xù)忍受孤獨,還會面臨經(jīng)濟上的壓力。有些留學生原本能夠通過暑期打工獲得一定的經(jīng)濟收入,但因為歐美本土失業(yè)率大幅激增,加之疫情對旅游業(yè)、服務業(yè)沖擊嚴重,如今似乎難以如愿。何去何從,依舊兩難。

當海外中國留學生們面對疫情艱難尋覓應對路徑時,中國國內(nèi)對于海外中國留學生的輿論爭議也出人意料地一波三折。疫情在國內(nèi)暴發(fā)之初,海外留學生群體作為支援祖國防控的積極志愿者,得到了國內(nèi)從政府到民間社會的高度評價。然而進入第二階段,當我國為防控境外疫情輸入而實施嚴控邊境、大幅減少國際航班等嚴格舉措時,留學生回國問題驟然引發(fā)網(wǎng)絡熱議。特別是當166名小留學生家長聯(lián)名要求國家派專機接回他們在國外的年幼子女時,當個別回國留學生不遵守隔離規(guī)定之任性做派被傳播到網(wǎng)絡引發(fā)圍觀時,當個別留學生在網(wǎng)上信口雌黃辱罵自己的祖國時,眾多網(wǎng)民爭相發(fā)表意見,有勸慰,有訓誡,也不乏冷嘲熱諷。諸如“歸國巨嬰”等指責抨擊廣為傳播,附和性回應充斥網(wǎng)絡,留學生群體一時間被推上國內(nèi)輿論的風口浪尖,幾乎淪為一個被標簽化、邊緣化乃至污名化的群體。

多年來經(jīng)由媒體塑造的留學生“群體形像”與當前百萬留學大軍內(nèi)部多層多類分化之現(xiàn)實相碰撞,加之網(wǎng)絡的“放大效應”,導致留學生群體被標簽化、邊緣化乃至污名化

如果說在此次疫情之前,國內(nèi)民眾,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學生和家長們大多不時聽說身邊有人出國留學,但對總體狀況并不十分清楚,那么此次疫情則使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回歸困局廣為人知。目前,正在各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多達160萬,其中約30%是就讀于國外中、小學的“小留學生”。回望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1978年的“6·23”留學講話正式重啟中國大陸出國留學之門,當年派出的第一批留學人員僅有50名。三年之后,中國政府提出自費留學與公費留學一視同仁,留學生數(shù)量開始迅速增長。曾幾何時,“出國留學”是很多青年學子雖然心向往之卻難以企及的夢想。然而僅僅三四十年后,中國大陸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超過了600萬。

如此浩浩蕩蕩的留學大軍是如何形成的?出國留學的推力主要源于體制、家庭、市場三方。在體制層面,中國對于人才有著迫切需求,由此制定了一系列對留學回國人員的優(yōu)惠政策。很多中國高校在職稱評聘中格外青睞海外閱歷、國家為出國訪學人員提供配套資助、官方媒體對于優(yōu)秀歸國人員的宣傳褒獎等,無不增加了“留學”頭銜在社會上的閃光度。在家庭層面,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普通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升,越來越多中產(chǎn)家庭具備了把孩子送出國門的經(jīng)濟能力,加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父母為子女教育投資為理所當然等原因,進入21世紀以來,自費留學比例一直占出國留學總數(shù)的90%以上。一份2010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是年中國大陸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中,有34%來自普通工薪家庭。顯然,父母能夠并且愿意為子女出國留學在經(jīng)濟上“兜底”,是助推出國留學潮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市場層面,眾多留學中介將“留學操作”市場化,甚至宣揚“百分之百成功率”。1988年,原國家教委正式批準在北京、廣東和福建設立的若干自費出國留學中介咨詢組織為合法機構。進入21世紀,正式登記注冊的出國留學中介機構已超過400家。有機構統(tǒng)計,在每年出國留學人員中,大約有60%的人均是通過留學中介辦理。

與此同時,在中國學子的主要求學目標國一方,招收國際留學生帶來的巨大經(jīng)濟收益無疑是居于首位的強大拉力。關于在海外留學一年之學費和生活費的調查顯示:美國需要22萬—35萬元人民幣,英國需要21.2萬—44.4萬元,澳大利亞需要16.5萬—27.5萬元,加拿大需要13.5萬—27.8萬元。美國的一項統(tǒng)計顯示,2018—2019年度,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國際留學生向美國經(jīng)濟貢獻了410億美元,提供了458290個工作崗位,其中,36萬中國留學生一年為美國帶來的經(jīng)濟效益達140億美元。英國高等教育研究所2018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國際留學生對英國經(jīng)濟的貢獻約為200億英鎊,平均每名非歐盟學生每年為英國經(jīng)濟貢獻約10萬英鎊。照此推算,留學英國的12萬中國留學生每年對英國經(jīng)濟的貢獻高達約120億英鎊。

基于如此巨大經(jīng)濟利益的驅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美國家降低了中國學生的簽證難度。美國一些營利性的私立學校特別開設國際項目吸引外國學生,并助其順利獲得入美簽證;英國政府于2019年9月推出新的簽證政策,允許在英留學生畢業(yè)后留在英國兩年尋找工作機會;法國設立了中、英、法三種語言的入學申請平臺,方便并簡化了中國學生的申請流程。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上述中外雙重合力的驅動下,中國出國留學潮呈現(xiàn)出相當明顯的三個變化:一是留學資格去魅化。出國留學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或富裕家庭才有的權利,而是普通百姓都可以擁有的機遇,甚至被視為當下中國中產(chǎn)家庭的標配。二是留學目標多元化。大多數(shù)留學人員仍然以拓展國際視野、提升學術水平為首要追求。但是,力圖以低齡留學方式獲取當?shù)貒矸菀膊⒎翘厥鈧€案。三是留學結構分層化。當今海外百萬留學大軍中,從接受中國教育部或相關高校資助的青年才俊,到稚氣未脫就被送上出國留學之途的懵懂少年,從品學兼優(yōu)的風華學子,到混文憑、混身份的“學渣”,可謂應有盡有。因此,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百萬海外中國留學生的反應及表現(xiàn)各有不同、良莠不齊,也就不足為奇了。

概而言之,“留學者”自然品學兼優(yōu),“海歸者”當為國之重器,如此多年來經(jīng)由媒體塑造的“群體形像”,與當下百萬留學大軍內(nèi)部多層多類分化之現(xiàn)實的碰撞,再加上自媒體時代“壞事傳千里”的倍增放大效應,導致留學生群體被標簽化、邊緣化乃至污名化。

面對留學國某些民眾的不當言行和國內(nèi)一些自媒體的負面炒作,絕大多數(shù)中國留學生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修養(yǎng),不卑不亢、理性應對、勇于擔當

疫情暴發(fā)后,一些歐美國家的民眾將對中國人的偏見和仇視轉嫁到當?shù)厝A人群體身上,而自我保護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國青少年留學生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例如,有留學生無端遭人謾罵、吐口水,甚至被毆打致傷;獨居宿舍的留學生被人在門外貼上謾罵性的字條,還有留學生則被當?shù)胤繓|拒之門外或限令搬家。至于收到匿名攻擊性信息,在公眾場合遭遇公開鄙視,或僅僅因為戴口罩就被直接視為“病毒”的留學生更不在少數(shù)。如前所述,進入第二階段之后,少數(shù)留學生的不當言行,更令留學生群體在國內(nèi)自媒體上被網(wǎng)民加以污名化、標簽化、邊緣化,這也使得許多留學生面臨雙重壓力。

盡管承受著這樣的壓力,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依然秉承使命、勇于擔當,以超凡的姿態(tài)接受時代的特殊“大考”。面對留學國某些民眾的不當言行和惡意攻擊,以及國內(nèi)某些自媒體的負面炒作,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都表現(xiàn)出應有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修養(yǎng),不卑不亢、理性應對。留學生們在當?shù)氐淖∷迼l件大多簡陋狹窄,疫情期間,他們被迫禁足于區(qū)區(qū)幾平方米的斗室內(nèi),難免因孤獨無助而抑郁焦慮,產(chǎn)生心理障礙。有鑒于此,在中國駐當?shù)貒诡I館的支持下,各國各地留學生紛紛建立網(wǎng)上微信群,互通信息,互幫互助;祖國通過使領館持續(xù)送去“健康包”,為留學生們在疫情期間做好自我防護提供了必要的物資支持;國內(nèi)相關部門與醫(yī)療機構聯(lián)手為海外學子建立的各種“線上援助平臺”紛紛啟動,通過針對疫情的線上專業(yè)講座、在線醫(yī)療咨詢、心理咨詢輔導等方式,為海外學子平安抗疫保駕護航;一些當?shù)氐娜A人華僑社團也伸出援助之手,不僅對他們噓寒問暖,還提供臨時住房信息,為不幸患病的學生聯(lián)系醫(yī)療救助,還為特困學生提供經(jīng)濟支持,這些都令留學生們在特殊時期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絕大多數(shù)留學生嚴于自律、顧全大局,既沒有匯聚為大規(guī)模的強行回國潮,也沒有在疫情期間與周邊民眾發(fā)生公開沖突,難能可貴。

不僅如此,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同時,許多留學生還盡其所能,主動助力當?shù)貒目挂叨窢?。一個十分典型的事例是:當疫情肆虐于日本時,街道上出現(xiàn)了為當?shù)孛癖娒赓M發(fā)放口罩的中國留學生的身影,深受感動的日本CBC電視臺記者專門對此進行追蹤報道。“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這些中國疫情暴發(fā)之初寫在日本援助中國物資箱包上、給中國民眾留下深刻印象的美好詩句,又被中國留學生們以實際行動回贈給了日本人民。

中國留學生實際上生活在兩個世界:一個是自己的祖國,雖然遠隔千里萬里,但那里始終都是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是血緣親情所系;另一個則是自己正在求學的國家,是一個相對陌生,需要通過不斷熟悉去完成學業(yè)的地方。留學生們追求著兩個世界的雙重認可:在學術上,個人在祖國學得的知識是在求學國進一步攀登學術高峰的基礎,而在求學國孜孜攻讀、獲取文憑、得到學術認可,則是自己日后對祖國和家人的回報;在心理上,雖然日夜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但心靈深處的歸屬總在夢繞縈回的祖國家鄉(xiāng),他們總是期待著與家鄉(xiāng)的親朋好友分享在留學國經(jīng)歷的喜怒哀樂和獲得的點滴業(yè)績。因此,無論留學生們?nèi)蘸笊钤谀睦?,祖國和求學國的經(jīng)歷都將伴隨其終生。

正因如此,化雙重壓力為雙重動力,獲得兩個世界的雙重認可,是留學生們的不懈追求,也是他們面對的重要人生課題。當兩個世界的評價體系一致或相似時,獲得雙重認可必然讓人憧憬。然而,一旦兩個世界的評價體系彼此相異甚至相互沖突時,如何平衡和抉擇,就成為留學生們面對的一大考驗。

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nèi),如何應對周邊民眾對中國的誤解、歧視乃至攻擊,將是海外中國留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雖然眼下疫情仍在多國肆虐,但從政界、商界到學術界都已經(jīng)開始探討疫后趨勢與應對。美國著名政論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甚至提出:古有AC(公元前)和BC(公元后),今天則要面對全新的BC(Before Corona疫情前)和AC(After Corona疫情后);美國著名政治家基辛格也撰文指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

疫情之后的世界會有哪些變與不變?對于百萬海外中國留學生而言,疫情后他們將面對何種新的考驗?又將承擔什么樣的新使命?

在政治層面,疫情加劇了不同國家間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競爭,曾經(jīng)遭世人唾棄的種族主義借尸還魂,一些西方政客將疫情政治化,甚至祭起“新冷戰(zhàn)”的旗號,妄圖倒行逆施,行逆全球化之實。然而,全球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絕不會以某些人的意志為轉移。疫情之后,不變的是全球化持續(xù)向前的大勢,變的可能是全球化的模式軌跡,以及進程的速度、節(jié)奏,中美等大國關系依然在疫情后的世界舉足輕重。雖然停止攻擊、猜疑和無端指責乃世人之共識,但樹欲靜而風不止,正義與邪惡的沖突仍將持續(xù),或更趨白熱化,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可能成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nèi)的新常態(tài)。在此大背景下,求學于不同國家(尤其是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勢必在種種不確定性因素下面臨新考驗。如果歐美國家的某些政客繼續(xù)一意孤行,挑戰(zhàn)中國的政治底線,海外中國留學生的求學之路勢必增添新障礙。有評論認為:海外中國留學生需要做好足夠準備來應對“動亂的日子”。這似乎并非危言聳聽。

在經(jīng)濟層面,疫情期間停工停產(chǎn)、消費停擺,伴隨著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化隆隆進程而將各國緊緊連接在一起的產(chǎn)業(yè)鏈慘遭不同程度斷裂,各國經(jīng)濟普遍大幅度下滑。疫情中,貿(mào)易保護主義大肆張揚,引發(fā)了眾多國家對自身產(chǎn)業(yè)布局、供應鏈結構之風險和成本的再度考量。中國在經(jīng)濟上是前一輪全球化的重要貢獻者,也是重要受益者,雖然有人高呼對中國撤資斷供,但并不存在完全付諸實施的現(xiàn)實可能性。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國經(jīng)濟仍將保持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這是疫情后中國經(jīng)濟不變的現(xiàn)實。但是,海外市場疲軟,一些國家或在經(jīng)濟上對中國圍堵施壓,或因應疫情教訓而實施產(chǎn)業(yè)部分轉移或調整布局,這無疑會對中國經(jīng)濟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v觀全球,疫情對世界經(jīng)濟的負面影響已顯而易見。追溯既往事實可以看到,經(jīng)濟下行會對各國的教育科研產(chǎn)生多重影響。例如,有的學??赡軙鳒p獎助學金額度,某些非急需研究項目經(jīng)費可能被削減甚至完全停撥,社會失業(yè)率上升可能減少留學生打工助學的機會,某些家庭的資產(chǎn)、收入因總體經(jīng)濟環(huán)境變化而銳減,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海外中國留學生今后可能需要面對的。

在社會文化層面,疫情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命健康和日常生活。病毒似乎無處不在,完全有效的防范措施相對缺乏,人們由此產(chǎn)生的恐懼改變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別有用心者無端制造的信息借自媒體時代的“自由”而廣泛傳播,蠱惑人心,撕裂了長期以來好不容易才漸漸彌合的民族、種族情感,國家、地域、族群邊界因疫情防控而強化。在某些大國主導的國際輿論中,作為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第一波攻擊的受害國,中國不斷被誣陷、斥責、甩鍋,這些行為帶來的影響在美國社會反映最為突出。2020年4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fā)表民調報告,其中指出,只有26%的美國民眾對中國持正面看法。雖然民心向善始終是主流,中國人民為抗擊疫情而付出的慘烈代價終將為世人所了解,中國在自身尚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過來時即主動與國際社會分享疫情信息并提供醫(yī)療物資援助的舉措終將得到公正評判,這是不變的大勢;但是,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期內(nèi),如何應對當?shù)孛癖妼χ袊恼`解、歧視乃至攻擊,將是海外中國留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危機終將過去,但這一巨大公共衛(wèi)生災害引發(fā)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振蕩則可能長期延續(xù),甚至可能引發(fā)某些次生災害。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堅信“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面對新的考驗,身處世界各地的中國留學生將在考驗中進一步成長成熟,以廣闊的視野、寬容的胸懷和扎實的學識,為增進祖國和所處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協(xié)作而盡心盡力,不負新時代的使命擔當!

(作者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教授,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特聘教授)

【參考文獻】

①苗丹國、趙惠霞:《改革開放以來出國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實踐與理論構建》,《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年第4期。

②Li Minghuan, We Need Two Worlds,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999.

責編/王妍卓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