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超91在线,久久夜视频,91av免费在线观看,在线视频二区,亚洲欧美日韩专区一,在线播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網絡流行語背后的青年心態(tài)探析

【摘要】矛盾修辭的使用反映出青年群體對現實生活進行解構的心理活動或生存狀態(tài)。深入探究“矛盾青年”心理及其背后成因,提供尊重理解青年、促進矛盾心理彌合的可行路徑,進而積極鼓勵青年實現自我價值,引領青年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勇擔使命、接續(xù)奮斗。

【關鍵詞】“矛盾青年”   青年心理   “矛盾式表達”   網絡流行語

【中圖分類號】D432.6    【文獻標識碼】A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群體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節(jié)點,既要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也要面對社會生存發(fā)展的現實問題。在當前互聯網語境下,“矛盾式表達”的網絡流行語成為部分青年矛盾心態(tài)的真實反映,如“熱心社恐”“擺爛達人”“土潮”“985廢物”等,這種矛盾修辭的使用契合呼應了部分青年通過二次解構、標簽自嘲、戲謔對抗的方式,對現實生活進行解構的心理活動或生存狀態(tài)。

矛盾修辭通常指把完全矛盾對立的概念或形象組合在一起的修辭手段,新的組合詞句看似有悖常理,不合傳統(tǒng)邏輯,但卻是對社會矛盾的現實反映。這種修辭法源于希臘語,意為“pointedly foolish(明顯的荒謬)”?!缎屡=蛴⒄Z詞典》對于矛盾修辭的解釋為:“兩個意義完全相反的詞組合并在一起的修飾格。”值得注意的是,當兩組語義矛盾的詞語結合之后,會產生特殊的隱含意義和語言張力,特別是在當前的互聯網表達中,部分青年常使用此種網絡修辭形式,如“小鎮(zhèn)做題家”等,表達反映出對自身身份與現實生活矛盾的對抗與解構,也展現了青年試圖通過個性表達消解焦慮、獲得認同的心靈療愈調節(jié)探索,我們在此將使用矛盾修辭的青年稱之為“矛盾青年”。

當前“矛盾青年”的三類心理表現形式

對抗式話語二次解構:解構痛點,更解構自我。當下青年群體在進行“矛盾式表達”時,常會選擇具有隱性內涵的詞句拼貼,以對抗式話語的姿態(tài),在“矛盾式表達”中擺脫原本的人生軌跡,以解構目前自身身份與現實世界存在的沖突與痛點,達到自我治愈與自我和解的目的。這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

青年群體在利用矛盾修辭解構生活痛點的同時,也會對自身的矛盾想法進行二次解構。如“精致窮”反映了少數青年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選擇——“為了喜歡的事物而變窮”。但與此同時,青年群體也會看破消費主義營造出的虛假符號,并利用對抗式話語對該現象進行反諷與解構:比如,在消費觀上,以“攀比型節(jié)儉”對“精致窮”進行反諷;在健康觀上,以“朋克養(yǎng)生”對“用最貴的護膚品,熬最晚的夜”進行反諷;在審美觀上,以“土到極致就是潮”對“寧愿土得掉渣,也不俗不可耐”進行反諷;在戀愛觀上,以“主動式單身”對“我可以單身一輩子,但我嗑的CP一定要在一起”進行反諷。解構生活的痛點,也解構著“解構痛點的自己”,這種二次解構的現象真實反映了當下青年群體順從慣習與反抗權威、回避現實與直面矛盾共生并存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

標簽式自我歸類:找尋同儕,增強群體認可。當代文化研究之父、英國社會學教授斯圖亞特·霍爾曾提出:“認同從根本上說是一個主體問題,是主體在特定社會、文化關系中的一種關系反映和自我確認,一種有關自我主體性的建構與追問。”①對于成長于社交網絡時代的“矛盾青年”群體,互聯網場域是他們進行自我認知、社會表達和關系建構以獲得認同的原始舞臺。隨著社交軟件的普及,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人際關系的重疊,使青年們常利用強化自身標簽的方式不斷尋找擁有相同或相似經驗體悟的同儕,比如,不少青年擔心懼怕在現實社交里“說錯話”“不知道說什么”或“過多坦露真實內心”,存在“想說但不敢說、不能說”的矛盾心理,于是表現這一心理的“熱心社恐”等網絡流行語應時而生。

“矛盾青年”沉迷于虛擬社交的高效便捷和輕松愉悅,“現實社恐、網絡社牛”與“線上狂歡、線下孤寡”成為常態(tài),并且經常在“社交天花板”與“社交恐懼癥”之間反復橫跳、并發(fā),并被賦予了新標簽——“社交牛雜癥”。類似“社交牛雜癥”這類標簽式的矛盾網絡流行語,反映出了當下青年群體對主流社會的一種常見反抗形式——通過創(chuàng)造獨有的語言符號打造屬于本群體的文化部落,以獲得心理滿足。青年亞文化群體正是通過這類風格化的夸張表達,實現對集體難題的分享,從而建構身份認同,獲得群體認可,這其中就包括“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對群體其他人共性的確認”②。

戲謔式夸張表達:平臺觀展,表達訴求。根據英國學者阿伯克龍比和朗赫斯特提出的“觀展/表演”理論,當媒介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發(fā)揮自我呈現的作用時,人們會基于媒介進行自我展演并觀看他人,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充滿表演意味的話語展示內心或真實或建構的愿望與訴求。③青年群體“矛盾式表達”也可視為一種借助互聯網新媒體的“觀展/表演”,伴隨著戲謔、夸張的表演,呈現了當代青年的生活境遇,折射著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對自我意志的強調,表達了對理想生活的訴求。

例如,在流行語“小豬佩奇社會人”中,“佩奇”本指憨厚可愛的小豬卡通形象,與深諳世事、八面玲瓏的“社會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童真世界里的“佩奇”與成熟世界中的“社會人”組合在一起,矛盾中透出自嘲與無奈,這正是青年群體以戲謔方式對難以適應的成人法則的消解與抵抗。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青年在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時,仍舊存在渴望童趣純真的內心訴求。又如將“丑的厭離”與“萌的親近”、“土的滯守”與“潮的奔涌”配合在一起,構成了俗雅互混、美丑相融的“審美矛盾”。這種夸張式追捧表達出審美與審丑的激烈張力,將顛覆與解構作為標新立異、凸顯個性訴求的表達方式。

“矛盾青年”心理成因探析

青年文化:天然脫胎于亞文化。想要探究出“矛盾青年”心理狀態(tài)的形成原因,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就是亞文化。亞文化是通過風格對主流文化進行挑戰(zhàn)并且建立群體特殊認同的文化方式,“儀式抵抗”意識和身份認同訴求是其標志性要素。每個時代都有其時代特點的亞文化氣質,只要留心觀察,就不難發(fā)現“矛盾青年”群體文化從亞文化中脫胎的痕跡:青年文化中所呈現出的反叛與抵抗正是源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對處于劣勢地位的青年群體個性表達的壓迫與制衡。

正如美國著名的文化研究學者約翰·費斯克對亞文化的理解:“如前綴sub所示,亞文化是更廣泛的文化內種種富有意味而別具一格的協(xié)商。他們同身處社會與歷史大結構中的某些社會群體所遭遇的特殊地位、曖昧狀態(tài)與具體矛盾相對應。”④亞文化的孕育有一種對主流文化的本能抗拒和區(qū)隔,而且是相對于“中心”來說的邊緣文化,美國著名當代文化批評家和理論家迪克·赫伯迪格認為,任何一種亞文化風格都是對社會不平等狀況的現實回應。抵抗性、邊緣化、風格化是識別亞文化的三大特征。因此,“矛盾青年”文化天然具有亞文化屬性,不僅僅來自叛逆反抗這一特質,更體現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媒介對青年文化的形塑。

在互聯網占據社會生活各種場景的當下,文字和圖片的綜合運用,聲音和影像的同步呈現,帶給青年群體更豐富的感官享受與滿足,也讓他們更偏愛娛樂化、輕松化的表現方式。⑤當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各類挫折、突發(fā)事件時,往往會借用豐富的音視頻符號以輕松詼諧的態(tài)度表達自我。網絡和社交媒介的崛起為青年群體的個性表演提供了平臺,年輕人在建構群體專屬話語的互動中也實現自我呈現和群體展演,“矛盾青年”網絡流行語中的亞文化特性和價值便在于此。

青年自反性:重新嵌入社會的嘗試機制。青年群體的自反性這一因素,也是催化“一邊奮斗一邊消解”“一邊勵志一邊逃避”的矛盾心理蔓延的因素之一。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教授烏爾里希·貝克認為,自反性是現代性社會發(fā)展的結果,個人的自反性則是社會結構和制度變遷的縮影。⑥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和新技術的變革,引發(fā)了現代性的激進化,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部分青年受到社會沖擊時,可能會變得脆弱,他們亟待以全新的方式再次嵌入新的社會場景,于是產生矛盾心理,相應的對抗式表達也就因此頻現。

現代社會正經歷轉型的陣痛期,這個過程在個體層面表現為自我對抗和沖突。同時,由于不確定風險的增大使得個體意義逐漸枯竭,也導致了自我消解行為的產生。借用“自反性”這一機制可以解釋“矛盾青年”的動因:一方面“反思”與“自我對抗”是青年自反性機制的具體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青年個體”借由網絡媒介實現對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抽離,并重新嘗試“再嵌入”社會,以實現自身訴求。

這個“再嵌入”的過程需要通過“自我消解”“自我對抗”的形式來實現,面對社會生活的殘酷境遇,寧可自嘲式地為自己貼上“擺爛達人”“小鎮(zhèn)做題家”“內卷”“躺平”的標簽,也不愿向成人世界妥協(xié),做一個“本該如此”的大人。也正是這種自反性“矛盾”的凸顯,給青年提供了一種重新嵌入社會的嘗試和方式。

功績社會:加劇矛盾心理形成的環(huán)境音。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曾在《倦怠社會》一書中提出:“21世紀的社會不再是一個規(guī)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其中的成員也不再是馴化的主體,而是功績主體。多任務處理、用戶友好的技術和便利文化非但沒有改善人們的生活,反而導致人們患上從抑郁癥到注意力缺陷障礙,再到邊緣人格障礙的各種紊亂,這種不適的蔓延是一種無法處理負面經驗的表現。壓力和疲憊不僅僅是個人經歷,也是社會和歷史現象。”在這幅功績社會圖景中,個體成為被賦予了無限擴張的自我,社會反而受累于過度的積極性,會產生悖論式的自由:在高度世俗化的現代社會,人們在看似獲得無比自由的同時,也失去了“怎么去生活”的相關規(guī)訓教導。青年作為各社會階層的新興力量,由于社會經驗、資源與地位的有限性,在面對功績社會下異化的加速場景時只能被動接受與應對,理想與現實的撕裂讓青年對精神陣痛的體驗更加劇烈,功績社會中自由的悖論成為了加劇矛盾心理形成的環(huán)境音。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青年群體的“矛盾式表達”正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現象,既有規(guī)則和新式規(guī)范尚在磨合,處在新舊銜接處的青年,首當其沖地承受著這種反差和壓力,他們在社會現實中遭遇的挫折與磨難,就會在網絡語言的對立和矛盾中體現出來。

“矛盾青年”的治愈和發(fā)展

社會層面:給與充分理解,營造情感價值的發(fā)揮場域和氛圍。“矛盾式表達”的網絡流行語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這一現象突破了主流話語框架,進而成就了全新的文化范式與文化關系,這一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和勃興顯示了我國青年獨有的文化氣質。在社會層面,需要關注青年矛盾心理產生的原因,不能一味否定和批評或“一刀切”式地打壓反對。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所有人都無法置身事外,應更多理解當代青年正在承受的現實問題和精神陣痛,關注青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給予更多的正向激勵,為青年群體營造健康成長發(fā)展的社會空間,真正解決青年人面臨的無法回避、甚至避無可避的種種矛盾。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鞏固和擴大黨執(zhí)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要尊重青年文化,為青年群體提供發(fā)聲的平臺與渠道,建立良性的接收與反饋機制,鼓勵青年人積極反映真實訴求,推動問題解決和矛盾彌合。

文化層面:提供文化引導,進行積極正向的建設性引領與支持。對青年群體進行文化引導要突出建設性、針對性和時代性。首先,要有效依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向青年群體闡釋新時代賦予其的責任和使命,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教育激勵青年肩負起歷史重任。在具體引導過程中,要注意貼近青年群體的話語邏輯和風格,例如,由共青團中央組織的“青年大學習”活動,每期都會選擇一位青年代表,采取貼近生活場景、“邊走邊聊”的視頻形式進行沉浸式傳播,引導廣大青年堅定不移地聽黨話、跟黨走。其次,引導青年增進對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與認同,增強青年的文化自信,從而在不斷發(fā)展前進的歷史趨勢中找準自身定位、形成正確認知。在歷史學習教育活動中還應注意運用青年文化的話語方式,貼近青年思維、語態(tài)和興趣,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例如,國內軍迷網友“逆光飛行”創(chuàng)作的系列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漫畫的形式展現新中國成立前后軍事和外交的國內外重大事件,在保證歷史真實性的前提下提升了文化引導的趣味性,漫畫經改編在視頻平臺播出后,廣受青年受眾好評,讓青年群體在觀看動漫的同時回顧歷史,大大提高了青年民族自尊心與文化自信心。再次,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揮青年輿論領袖的作用,采取“一帶多”“多帶多”的方式,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可以由青年輿論領袖在新聞媒體主持以現實焦點為主題的辯論節(jié)目,在多元觀點碰撞中傳播主流價值觀,也可以結合典型案例對青年群像進行正面報道,如在抗疫中涌現出的青年志愿者等群體。通過挖掘與宣傳充滿正能量的青年,讓全社會看到更多有擔當、有作為的當代青年群像,使更多青年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最終引導青年將履行社會責任內化為自覺品格,形成軟約束,引領青年找準定位、明確方向、服務社會,竭誠踐行使命擔當。

青年自身:擺脫異化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真實表達。“矛盾青年”的“矛盾式表達”是當下青年在社會化進程中的階段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講,矛盾文化流行語只是當代青年釋放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有時還會在頹廢中顯示出某些與現實對抗的樂觀心態(tài)?,F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速,各行各業(yè)的競爭日益激烈,面對當下社會生活的快速變化和競爭的加劇,青年的人生目標和職業(yè)選擇都會深受影響。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面對工作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時,更需要提升青年群體負重承壓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矛盾文化網絡流行語只能作為短暫的“安慰劑”,應該及時開展工作降低或消除其消極影響,引領青年回歸現實,保持昂揚奮進的姿態(tài),在漫漫人生路上唱響奮斗奉獻的主旋律。青年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其理想是否遠大,信念是否堅定,直接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前進中的發(fā)展動力和潛力。青年群體只有勇敢地直面困難,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才能更好地提高人生境界,實現人生價值。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的:“只要青年都勇挑重擔、勇克難關、勇斗風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能充滿活力、充滿后勁、充滿希望。”全社會要持續(xù)以正能量培養(yǎng)、涵養(yǎng)、鼓舞青年群體,青年也要努力自我管理、自我驅動和自我完善。以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勇敢擺脫異化的自我,更加真實地表達自我,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勇擔使命、接續(xù)奮斗。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y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楊子函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青少年網絡輿情的大數據預警體系與引導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ZD013)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英]斯圖亞特·霍爾、[英]托尼·杰斐遜著,孟登迎等譯:《通過儀式抵抗:戰(zhàn)后英國的青年亞文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5年,第206頁。

②王真:《抵抗與收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年亞文化群體的身份認同建構》,《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第43頁。

③曾翔:《青年與作為公共領域的新媒體倫理思考》,《新聞知識》,2017年第1期,第16-20頁。

④[美]約翰·費斯克著、李彬譯:《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第281頁。

⑤熊曼:《風格·抵抗·收編:青年亞文化視域下的網絡流行語研究》,《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第43頁。

⑥[德]烏爾里希·貝克、[英]安東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著,趙文書譯:《自反性現代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9-11頁。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