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在網絡時代、數字時代、信息時代等新形勢下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諸如,網絡群眾工作成為新時代公共治理的新模式,群體利益協(xié)調成為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新常態(tài),杜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成為新時代群眾工作改進作風的著力點,等等。為此,需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呈現出的規(guī)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群眾有感情,把握真實、迅捷、公開、透明的基本要求,通過健全機制、錘煉干部等途徑提高黨的群眾工作水平,加強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
【關鍵詞】群眾路線 網絡群眾工作 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D252 【文獻標識碼】A
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工作是黨的事業(yè)成功的法寶。新時代伴隨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社會環(huán)境日益紛繁復雜,對群眾工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改進群眾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水平”。應當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使黨員干部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開展群眾工作時能及時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zhàn),切實提高群眾工作水平,使堅持群眾路線這一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獨特優(yōu)勢得以持續(xù)發(fā)揚。當前,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已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融入人民生活,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學習、工作、生活的新空間和獲取公共服務的新平臺,人民群眾的觀點上網、留言上網、批評上網趨勢明顯,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群眾工作也就上了網。相比于年紀較大的干部,年輕干部具備更強烈的學網、懂網、用網意識,更易在網絡上發(fā)現群眾工作的難點、盲點、痛點。因此,年輕干部更應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構建線上線下同心圓,做好網上網下群眾工作。
網絡群眾工作成為新時代公共治理的新模式
伴隨互聯網的普及和推廣,網絡時代、數字時代、信息時代正在加速到來,在“5G+工業(yè)互聯網”的網絡基礎、平臺中樞、數據要素穩(wěn)步推進,信息通信行業(yè)實現跨越式發(fā)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強大新動能的同時,人民群眾的信息來源日益多樣、獲取速度日益同步、知識視野也日益增長,從而使網絡群眾工作成為新時代公共治理的新模式。據2022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已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0%。其中,“農村網民規(guī)模已達2.84億,農村地區(qū)互聯網普及率為57.6%”,這顯示城鄉(xiāng)上網差距繼續(xù)縮小。同時,“60歲及以上老年網民規(guī)模達1.1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43.2%”,老年群體加速融入網絡社會。教育部的數據還顯示,截至2020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89億人,全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8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53.5%。至2021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4%”,這表明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fā)展,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而借助信息化手段,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到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比例達到95.3%”。綜上表明未成年人、老年人和青年人在信息獲取渠道、獲取速度、獲取能力方面的差異,已因網絡時代、數字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而迅速縮小,信息鴻溝和知識壁壘正在逐步消弭。
全民信息同步和知識普及的到來,對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群眾工作發(fā)展為實體社會和虛擬社會并存。網絡公共空間凸顯的扁平化、參與性、共享性、流動性和即時反饋等特征,使網絡群眾工作既與實體空間群眾工作存在密切的互動性,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網絡群眾工作突破了時間、空間和地域限制,使以往只需在實體社會開展的群眾工作逐漸延伸至虛擬社會,這就對網絡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體系建構和互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網絡輿情分析和引導壓力大大增加。在人人都能開設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賬號,曬照片、拍視頻、開直播“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在分享個人體驗、交友聊天、推銷帶貨的同時,人民群眾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知情權、表達權和話語權,使社會參與和社會表達的渠道不斷拓寬、積極性不斷高漲,一旦群眾工作的速度趕不上網絡傳播的速度,輿論引導和矛盾調解的壓力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出現“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甘肅白銀超級馬拉松賽事遇極端天氣致多人罹難事件等突發(fā)公共事件,如果“沒有及時應對和正確處理,就會被現場群眾‘網絡直播’,事件可能會蔓延發(fā)展,形成次生危機,工作回旋空間大大縮小”,這就對網絡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輿情動態(tài)和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網絡群眾工作已成為新時代公共治理的新模式。這一新模式以網絡問政、網絡參政、網絡議政和網絡理政等為主要特征,以網絡平臺民意調查、網民電子郵件溝通、個人博客微博微信發(fā)聲等為主要渠道。例如,每年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群眾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對“兩會”的看法,積極建言獻策、參政議政,代表們也經常通過網絡搜集社情民意,利用電子郵件、微博微信等渠道加強與民眾溝通,這就對網絡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辦事方法和協(xié)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見,做好網絡群眾工作已成為新形勢下密切黨群關系、提升執(zhí)政能力、鞏固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載體,需要黨員領導干部轉變治理觀念,大膽探索新的網絡治理模式,不斷提高網絡工作能力。
真實、迅捷、公開、透明成為網絡群眾工作的新要求
在網絡時代、數字時代、信息時代,走好網絡群眾路線、做好網絡群眾工作,是傳統(tǒng)群眾路線的理念和思路在網絡時代的新進展,是傳統(tǒng)群眾路線的內涵和外延在數字時代的新發(fā)展,是傳統(tǒng)群眾路線的方式和方法在信息時代的新拓展。它不僅要求把現實社會中的群眾工作借助虛擬的網絡社會來完成,更要求在各項網上群眾工作中體現群眾路線的精神、理念、方法,使群眾路線深植于黨員干部開展網絡群眾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之中,落實于網絡群眾工作的制度設計、實施細則和具體措施之中。為此,“領導干部要學網、懂網、用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要高度關注新業(yè)態(tài)發(fā)展,堅持網上網下結合,做好新就業(yè)群體的思想引導和凝聚服務工作。”2021年3月,“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在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基礎上,迎接數字時代,建設數字中國,積極“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黨員干部需要盡早把握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的發(fā)展態(tài)勢,盡快適應網絡群眾工作和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趨勢,加強互聯網黨群平臺內容創(chuàng)新,深化網絡生態(tài)治理,推進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對于網絡輿情分析和引導工作,只有用真實、迅捷、公開、透明的思路和方式,及時回應網民關注和群眾關切,才能避免公權力的“公關危機”和“信任危機”。網絡社會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改變了輿論的產生和傳播方式,改變了政府輿論主導權的唯一性,信息在平等的主體間傳遞,話語權去中心化特征顯現。加之信息來源的多元、信息數量的海量、信息主體的繁多又帶來輿論立場的多選擇性,特別是在境內外一些勢力的有意攻擊、刻意抹黑和混淆視聽下,主流媒體傳播的聲音受到阻礙甚至質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凝聚力和官方輿論的引領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為此,黨員干部應當學會“鍵對鍵”交流,善于利用官方平臺和自媒體平臺及時發(fā)布真實、有效的信息,尤其應當注重自媒體在網絡輿論中的重要作用,如通過微博、微信等與群眾交流,回應群眾關切、回答群眾疑惑、解除群眾憂慮。對于突發(fā)事件和輿論焦點帶來的網絡謠言和不實言論,黨員干部一是要敢于發(fā)聲,不能做潛水看客、聽之任之,更不能以捂代查、刪帖了事,甚至欺上瞞下、欲蓋彌彰。二是要及時發(fā)聲,做到“真相跑過謠言”,只有比謠言跑得還及時、還迅捷,才不會出現“小道消息滿天飛”、群眾被謠言牽著鼻子走的被動狀況。三是要真實發(fā)聲,在現實社會“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網絡社會“網友的帖子是難刪的”,只有真實的調查和信息才能捱過群眾的審視和網友的質詢。從“歌手仝卓高考舞弊案件”“東方航空公司MU5735航班墜機事件”,到俄烏沖突、疫情防控、物價漲幅、菜籃子供應等事關國計民生的輿情應對效果來看,凡是搞網絡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欺上瞞下、謊報瞞報的,在網絡社會多點發(fā)聲、多面求證、多方審視的情勢下,最終都無法自圓其說、導致欲蓋彌彰、丟官追責的后果。因此,只有“將心比心”、真心傾聽群眾心聲,迅捷回應群眾關切,找準與群眾良性互動的切入口與共鳴點,公開、透明地公布政策信息或調查結果,才能守住網絡輿論陣地、做好新形勢下的網絡群眾工作。
群體利益協(xié)調成為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新常態(tài)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然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如今,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因為利益不同、觀點各異而展開利益博弈已經成為常態(tài),黨的群眾工作的服務對象日益?zhèn)€性化、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服務環(huán)境日益復雜化。例如:在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時,加裝電梯不僅有助于緩解老齡社會老年人出行難的問題,還是推進老舊小區(qū)改造的重大民生工程,但是,住在1樓的住戶,在電梯修建完畢之后就“立刻感到房內的采光受到影響。平時客廳見光度還挺好,但有了電梯之后即使是白天,家里也得打開燈,不然看不清”。還有住戶認為“小區(qū)的電梯是裝在樓體外的,占用了大量的室外空間,影響了戶外的整齊、整潔與美觀,還因此減少了停車位”。以及擔心“會降低房租和二手房出售價格”,其他層住戶不給予補償就堅決反對,為此同單元的住戶“還因此吵了多次架,居委會也調解不了,最終也就沒有安裝”。
在市容環(huán)境整治時,對于拆除私搭亂建、煤棚車庫、移除樓道雜物等情況,則往往會導致鄰里之間、業(yè)主與物業(yè)之間發(fā)生糾紛、產生矛盾的情形。例如,有的社區(qū)提出拆除私搭亂建的菜地、魚池、雜物間,騰出空間建停車位和公共車道;每個家庭出資若干,用于支持改造、預繳停車費和物業(yè)費時……有的住戶就認為,“這是我的菜園,不能拆。”“我家沒車,建車位對我有啥好處?”“憑什么引進你們推薦的物業(yè)?”等等,這些涉及住戶具體利益的問題不解決,即便其心里認為小區(qū)改造對大家有利,也不惜阻撓以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疫情封控管理等問題上,也會出現社區(qū)居民遇急事外出、生活用品供應遲緩、隔離期間被公司辭退等情形,導致居民與社區(qū)、員工與公司出現齟齬甚至對簿公堂的情況。例如,有員工因新冠肺炎疫情隔離在家,期間收到了公司發(fā)布的部門裁撤公告及解約通知。員工認為“公司解約時我還在家隔離,他們既沒向工會說明情況也沒有合理的解釋,我很不能理解”。公司則認為“解除勞動關系是基于經濟性裁員的合法解除,按要求提前了30天通知”,因而無權要求支付賠償金,進而引發(fā)了勞動爭議。更有夫妻離異財產分割、贍養(yǎng)老人子女推諉、遺產分割兄弟反目等“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情形需要街道社區(qū)出面協(xié)調,等等。對于這類“剪不斷理還亂”“雞毛蒜皮”的“小事瑣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成為影響鄰里關系、社區(qū)和諧的大事,甚至被推上網絡釀成公眾事件。因此,如何統(tǒng)籌各種社會資源、協(xié)調群體利益需求、形成各方最大共識,就成為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新常態(tài)。
以人民為中心,杜絕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是新時代群眾工作的重要著力點
經過多年整治,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鋪張浪費等同黨的性質、宗旨和優(yōu)良作風格格不入的現象得以有效遏制但也仍然存在。有關部門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執(zhí)法犯法,對調研、整治、監(jiān)督、排查等工作“走過場”“送人情”的情形也不時出現。有些干部群眾觀念弱化,做群眾工作和素質水平不足,與群眾之間的距離感逐漸拉大,乃至對群眾的訴求熟視無睹,最終導致侵害群眾利益的情形。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由于“黨員干部思想松懈麻痹大意、斗爭精神不強、猶豫不決貽誤戰(zhàn)機,工作粗枝大葉、落實不嚴不細不到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以及瞞報遲報謊報、搞數字游戲、欺上瞞下等失職瀆職問題”,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疫情失控、形勢趨于嚴峻復雜的局面。這類事件的不時曝出,顯示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等不良作風仍屢禁不絕,成為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需要改進工作作風的著力點。
在開展群眾工作的過程中,要想有效杜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以人民為中心的初心絕對不能變。人民群眾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人克服艱難、永葆勝利最堅強的支撐、最深厚的底氣。從建黨之初,全黨就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始終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從而不斷攻克前進中的難關,不斷創(chuàng)造令世人驚嘆的奇跡,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因此,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要求黨員干部仍然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此,首先要對群眾有感情,真正把自己當作群眾的一員、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當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存在著多種表現,諸如環(huán)境保護問題,房地產業(yè)比重過高問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失衡問題,老齡化少子化趨勢加重問題,東西部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問題。特別是在革命老區(qū)、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脫貧攻堅、全面小康之后,如何持續(xù)加大鄉(xiāng)村振興支持力度,做好幫扶特殊困難人群等各領域民生工作,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建設。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tǒng)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統(tǒng)籌發(fā)展和安全,繼續(xù)做好‘六穩(wěn)’、‘六保’工作,持續(xù)改善民生”,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仍然是推動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為民造福是最大政績。然而,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為群眾做好事實事,必須從群眾切身需要來考量,不能主觀臆斷、“拍腦袋決策”,也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對各階層各群體的具體利益“顧此失彼”。實際上,業(yè)績好不好、政績突出不突出,要由群眾來評判,要看群眾的實際感受。也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愿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愿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短期看影響了經濟發(fā)展、企業(yè)經營和人民生活,但長期看則能以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從而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這時,就要“保持戰(zhàn)略定力,堅持穩(wěn)中求進,統(tǒng)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fā)展”,同時采取更加有效措施,“保持群眾正常生產生活平穩(wěn)有序,做好生活必需品生產供應,保障好群眾就醫(yī)需求”。總之,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群眾有感情,讓群眾滿意才能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王娜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付春華:《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實踐策略》,《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21年第2期。
②張曉曦:《領導干部網上群眾工作能力提升路徑》,《領導科學論壇》,2021年第8期。
③王瑾:《新時代領導干部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的主要著力點》,《上海黨史與黨建》,2020年第9期。
④于水:《網絡群眾工作的多維考察與實踐向度》,《國家治理》,2021年第2期。
責編/韓拓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