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成為謠言滋生與傳播“溫床”,特別是以社交類網站、社交類平臺、即時通訊工具為代表的社交媒體的蓬勃發(fā)展,使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發(fā)布、傳播和獲取信息,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等多種平臺瀏覽、發(fā)布,并可一鍵轉發(fā),這為謠言的擴散提供了便利條件。
如果說網絡謠言以其新奇性和爆炸性吸引公眾眼球的話,那么辟謠本身則是“過了時的信息”,這是辟謠的艱難之處。謠言往往通過不斷重復,從而達到對受眾的重復性記憶。但是,辟謠不行,辟謠要嚴格遵循正式宣布的固定形式,還要顧忌那些單純地為辟謠而辟謠所可能引起的反作用,比如可能讓不知道謠言的人了解謠言,或者讓那些信謠的人堅信謠言。
在辟謠方面,我們還經常陷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我們堅信“事實勝于雄辯”。但是,這個命題在一些反謠言中有用,但在另外一些反謠言中則會失靈,尤其是涉及一些特定的謠言,比如有關未知領域的謠言,事實有時在此是無能為力的。由此產生這樣一種現(xiàn)象:網民選擇相信辟謠還是相信謠言都在遵循同一個邏輯——被誰說服。就如有人相信自媒體爆出的某個事件,然后經過官方媒體辟謠之后,網民同樣相信了辟謠,這則網絡謠言很快銷聲匿跡。因此,辟謠歸根結底是如何說服一個人這個問題——“相信什么”取決于“誰在說”。
因此,要提高網絡謠言辟謠效果,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增強傳統(tǒng)媒體的信源可信度。新媒體所產生的謠言雖然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迅速傳播,但是可靠性仍抱有懷疑態(tài)度。傳統(tǒng)媒體在網絡時代依然具有重要影響力和不可替代的公信力,是網絡傳播內容的重要把關人。并且,傳統(tǒng)媒體長期以來形成的嚴格發(fā)送體制和高信譽度使得其可信度要大大領先于新媒體。因此,傳統(tǒng)媒體在控制網絡謠言方面應當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傳統(tǒng)媒體將經過“把關”后的信息內容通過傳統(tǒng)途徑和門戶網站、社交平臺公眾號等網絡渠道同步傳播,運用自身綜合實力使這些信息成為主流信息或源信息,不斷壓縮網絡謠言的“繁殖”空間,讓網絡謠言失去傳播環(huán)境。
以“沉默的螺旋”對抗“群體極化”。“沉默的螺旋”是傳播學中的一個理論,意指當社會就某一問題形成了一定的意見環(huán)境之后,環(huán)境認知帶來壓力或安全感,會引起人際接觸中“劣勢意見的沉默”和“優(yōu)勢意見的大聲疾呼”的螺旋式擴展過程,多數意見形成的輿論由此誕生。相比較而言,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其信息源是不確定和復雜的,因此很難形成一個具有中心作用的中堅意見。由此,我們可以利用傳統(tǒng)媒體力量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社會的中堅意見,形成與謠言指向相反的主導性意見,謠言很快會進入消亡期。
不斷升級辟謠平臺范式。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各種社交平臺可以成為網絡謠言的沃土,但也可以成為辟謠的陣地。要加強辟謠平臺的多樣化建設,不斷升級辟謠平臺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范式。首先,成立官方聯(lián)合辟謠平臺,對網絡謠言進行及時有效的澄清,使受眾能在第一時間認清事實真相,從而達到預期辟謠效果。同時,在各官方客戶端建立專門的辟謠版塊,及時推出辟謠欄目,開創(chuàng)辟謠聯(lián)動模式。其次,商業(yè)辟謠平臺要積極鼓勵權威科學家、醫(yī)生等專家、專欄作者或專職查證員的活躍參與,增加辟謠信息的可信度。再次,自發(fā)形成的民間辟謠平臺,能全面提升公眾識謠、辨謠的素養(yǎng)。民間辟謠平臺可以運用便捷的自媒體形式向公眾進行日常預防式科普宣傳,尤其是針對敏感人群的辟謠傳播,要以簡單直接、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遞科學知識,強化辟謠的情緒化引導,有效避免謠言的進一步滋生。
積極探索各平臺在謠言線索發(fā)現(xiàn)、謠言議題范圍、謠言查證、辟謠傳播、辟謠技術等方面的共享聯(lián)動機制,從中心化的辟謠范式升級到去中心化、人機協(xié)同的辟謠范式,推動官方平臺、商業(yè)平臺與民間平臺之間合作向縱深發(fā)展。
構建社會化協(xié)同辟謠體系。政府機構利用其公信力,掌握辟謠主動權,第一時間識別謠言并進行澄清,合理引導公眾輿論。政府公信力越高,政府部門發(fā)布的辟謠信息對民眾的影響力越大,辟謠率越高。首先,政府有關部門在選擇傳統(tǒng)媒體之外,應該更加注重對新媒體等社交平臺的應用;其次,辟謠平臺辟謠時,以陳述真相為主,內容簡潔精煉。辟謠信息多選擇“真相陳述”和“直接反駁+真相陳述”的方式,盡量以客觀公正、網民易于接受的口吻傳遞給網民,展示事實真相。最后,選擇恰當的時間,加強與網民的聯(lián)系,形成社會化協(xié)同辟謠體系。發(fā)布辟謠信息要注意選擇時間,比如在網民空閑時間發(fā)布,讓更多網民能夠注意到此類信息,擴大傳播范圍。社交網絡是開放的,謠言的傳播不受領域和地域限制,辟謠必須依賴全社會形成合力,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構建起社會化協(xié)同辟謠體系。
加強網絡謠言監(jiān)管力度。不是所有的謠言都會被納入法律管轄范圍,但是如果網絡謠言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就會帶來行政處罰或者刑事處罰。刑法有“虛假信息”“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和在網絡上能掀起輿論風波的“大V”們都可能成為行政處罰和刑事制裁的對象。另外,在社交群和視頻平臺還有平臺監(jiān)管和網警監(jiān)管,比如我們在社交平臺中看到一些信息,在轉發(fā)信息時可能彈出提示界面:此信息是謠言,請謹慎轉發(fā)。更常見的是鏈接在傳播過程中被平臺刪除,其原因可能是內容涉及違法信息或者敏感信息。如果平臺監(jiān)管和網警監(jiān)管能夠深入融合,比如平臺自帶的“散布謠言”的投訴選項在查實后直接被警告、封號等,兩者的合作與對接將會產生更大的監(jiān)管效果。
樹立起辟謠人人有責的社會意識。在網絡空間上,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傳播節(jié)點,每個人既是信息的制造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如何提高用戶的信息素養(yǎng),進而自覺抑制網絡謠言的惡性發(fā)酵是治理網絡謠言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新媒體時代的網絡用戶更需自律,技術無罪、信息無辜,面對網絡上真?zhèn)坞y辨的各類信息,如果用戶保持冷靜的態(tài)度,就能以理性克制轉發(fā)的沖動。看到標題和內容新奇、聳人聽聞或者反常識的,不盲從盲發(fā)。另一方面,網絡用戶應有一定的公益心,對于不實信息或者假知識,應積極參與到平臺討論、辯論之中,而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于明顯的謠言還可以憑借平臺舉報制度對其進行遏制,助力社交媒體自凈能力真正發(fā)揮作用。
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人是真實的。對于穿梭于真實與虛擬、現(xiàn)實與網絡的網絡謠言,不能僅僅依賴于政府的治理,這也是我們每一個公民的義務與責任。只有如此,才能使廣大網民生活在一個清朗的網絡空間,也只有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謠言止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