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以法治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關鍵在于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重點和難點在于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
關鍵詞:法治方式 社會治理共同體 全過程人民民主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既是對新時代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明確要求,也是新時代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制度的根本遵循。同時,報告指出,“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推進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內在要求,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更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那么,如何夯實社會治理共同體的法治基礎呢?本文擬在理清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內涵的基礎上,分析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基本要求和重點內容,最后論述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法治實踐路徑。
“社會治理共同體”概念的提出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在對待社會治理工作上的系統(tǒng)性思維以及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觀。
社會治理共同體是社會共同體理論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具體運用和體現(xiàn)。社會治理是一項非常廣泛而又復雜的工作,僅依靠某一組織或者某一個人不可能完成,必須堅持系統(tǒng)性思維,實現(xiàn)全員參與。此外,社會治理共同體還是一個價值共同體、目標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就要求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必須體現(xiàn)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合理需求的價值觀。只有這樣,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才會有利于促進公眾明確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參與社會進步,進而實現(xiàn)個人文明素養(yǎng)和整個社會精神文明的提升。
以法治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基本要求
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在根本上講,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xiàn)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xiàn)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實現(xiàn)人人有責
人人有責是夯實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法治基礎的前提。人人有責,簡單地講,就是每個社會主體在整個社會治理中都有自己的一份責任。社會治理的核心是人,每個社會主體都是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員,每個人的個體行為共同構成了社會治理的基礎和環(huán)境。個體與個體之間是密切聯(lián)系著的,只有每一個個體都盡到自己的責任,整個社會才會有安定團結的局面。
人人有責,就是要求在實現(xiàn)社會治理的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參與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旁觀者。這就要求每個公民都應該樹立起法治思維,遵紀守法,這是社會治理共同體法治建設的底層邏輯和基本要求。
總之,實現(xiàn)人人有責的核心要義是要認識到社會治理工作不僅僅是政府及公共部門的責任,而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責任,用法治方式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就是要進一步健全社會治理制度保障,堅持多元參與、協(xié)同治理,明確多元主體的參與責任,讓公眾廣泛參與到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當中,發(fā)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感。
實現(xiàn)人人盡責
通過法治建設實現(xiàn)人人盡責,是夯實社會治理共同體法治基礎的關鍵。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不僅僅體現(xiàn)為每個社會個體都有參與的責任,而且都應當盡到自己的責任。社會治理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社會治理不能僅靠專業(yè)機構,人人都應當參與,每個人的崗位不同,責任的形式不同,責任的大小不同,但都需要盡到自己的責任,社會治理才能真正實現(xiàn)。憲法中規(guī)定的民主權利與個體的其他權利不同。比如,憲法中規(guī)定的投票權,這不僅是公民作為個人享有的權利,也是憲法對個人積極參與政治和社會生活的要求,每個人都應當積極行使投票權。另外,憲法中還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檢舉和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批評、建議等權利,這些權利不僅僅是法律賦予公民個人的基本權利,也是公民個人的職責。每個公民都應該積極主動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利,參與社會治理過程,盡到自己的責任。
總之,人人盡責,意味著不僅僅人人都要有法治意識,遵紀守法,還要積極行使憲法賦予的相應權利,實現(xiàn)參與公共生活的責任。人人盡責的核心要義就是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需要社會各主體各擔其責,發(fā)揮社會各方面作用,激發(fā)全社會活力,在黨的領導下,相關部門依法履職、社會協(xié)同有序、公眾積極參與,實現(xiàn)多元主體的協(xié)商共治。
實現(xiàn)人人享有
實現(xiàn)人人享有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價值基礎,也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中國式現(xiàn)代化追求的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為了人民。社會治理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最終價值歸屬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也應該把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放在保證人人享有上,即社會治理建設成效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以人民為中心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堅持人民至上,拓寬人民參與渠道,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以法治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關鍵和重點
關鍵在于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
夯實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法治基礎關鍵在于保障每個個體在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的民主權利。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這與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要求是一致的,并且是相輔相成的。民主選舉只是民主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包括民主選舉在內,以及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等方面的整個過程。要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每個社會個體都能夠參與社會治理的整個過程。
當前,在對待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認識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qū),有人認為社會治理共同體就是指基層社會治理的共同體。不可否認,基層社會是社會個體生活最直接的場所,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是社會個體直接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平臺,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和狀況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整個社會治理的認知,因此,基層社會治理既是整個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包括基層群眾組織的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中群眾矛盾的化解等,對于整個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這并不意味著,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就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共同體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精髓在于以人民為中心,在于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它不僅僅體現(xiàn)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人民參與,更在于整個社會治理中實現(xiàn)全過程人民民主。
重點在于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這正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點。
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本質上需要社會成員共同參與,而社會成員最關心的恰恰就是自身的訴求和權益保障,這是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動因。如何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的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是群眾最為關心的事情,也是法治建設的重點和難點。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發(fā)展,但改革開放也帶來了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社會矛盾也相對增多,在某些方面,還比較突出,而矛盾化解機制還存在一定的滯后,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還沒有完全暢通和規(guī)范,導致社會群體性事件偶有發(fā)生。
暢通和規(guī)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xié)調、權益保障通道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暢通訴求表達機制。完善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訴求表達機制,發(fā)揮人大、政協(xié)、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以及新聞傳媒等的群眾訴求表達渠道作用,依法按照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的合理訴求。二是要規(guī)范利益協(xié)調機制。完善公共決策社會公示制度、公眾聽證制度、專家咨詢論證制度;健全民主決策程序,凡是推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都要把社會風險評估作為前置程序、剛性門檻,使重大決策的過程成為黨委和政府傾聽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憂的過程。三是要規(guī)范群眾利益和權益保障機制。要堅決防止和糾正因違法或行政行為不當損害群眾利益;通過改革行政復議體制、健全行政復議案件審理機制,維護好群眾在土地征用、房屋拆遷、企業(yè)改制、勞動關系、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環(huán)境保護、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切身利益。
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也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以法治方式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就應該圍繞憲法實施,以保障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民主參與的權利為抓手,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保障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并保障落實。
保障和擴展基層群眾參與自治組織治理的權利
“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調動城鄉(xiāng)群眾、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自主自治的積極性,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保障基層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組織治理的權利是以法治推動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切實路徑。
首先,根據(jù)憲法的規(guī)定,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是基層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jiān)督的組織,我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擁有自治權,基層政府對其進行指導。在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中,人民群眾對社會治理的感受最為真切,因此,保障人民依憲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共事業(yè),這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基礎性工程。同時,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則是這一基礎性工程的重要內容。
其次,在基層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基層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擴大基層民主自治范圍。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在基層要建立健全各種形式的基層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實行基層民主,群眾的事情由群眾自己依法辦理。城鄉(xiāng)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由群眾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直接當家作主辦理,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有了全面鞏固的群眾基礎。
再次,要明確群眾性自治組織與基層政權機關之間的關系,對群眾性自治組織的選舉方式、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和各項程序進行詳細完備的規(guī)范,從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保證自治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對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工作人員進行整體規(guī)范和相關保障,打造一支專業(yè)化、高素質的基層工作人員隊伍。要在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指導下,完善村規(guī)民約和居民公約制定機制。村規(guī)民約、居民公約是基層群眾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的行為規(guī)范。在程序上,村規(guī)民約、居民公約在起草前應進行調查研究,確定基層的實際問題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廣泛征求意見,擬定草案,報送基層黨組織和行政機關,經過村民或居民會議表決通過,再進行備案和公布。在內容上,村規(guī)民約和居民公約主要圍繞基層的社會治安、公序良俗、環(huán)境保護、鄰里關系等作出相關規(guī)定,以實現(xiàn)傳承良好習俗、凈化社會風氣、增進社會和諧的目的,同時不得與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相抵觸。在形式上,可因地制宜,采取短句式、順口溜、三字語等方式,便于宣傳和記憶。在實施上,一方面要加強宣傳教育和監(jiān)督,建立村規(guī)民約、居民公約執(zhí)行委員會,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督約束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獎懲機制,依靠輿論和道德約束促進其實施,發(fā)揮規(guī)范功能。
總之,基層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實現(xiàn)基層社會的治理是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動員社會自身力量,以訴訟與非訴訟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化解在基層。
深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
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是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也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實踐路徑。
知情權是行使民主權利的前提,沒有知情權,其他權利就不可能行使。社會治理過程中,首先要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包括村務公開和政務公開等方面。如堅持村務公開,保障村民的知情權,落實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主動公開相關信息,便利群眾查閱與監(jiān)督。
參與權包括選舉、投票、協(xié)商、座談等方面內容,是公民參與管理經濟和文化事務,參與管理社會事務等方面的權利。參與權的行使,是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xiàn),政府應當通過各種形式聽取群眾意見,創(chuàng)造條件,便利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的過程中來。
表達權是指公民通過言論、出版、集會等方式公開發(fā)表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的權利。表達權的行使是建立社會治理共同體不可缺少的步驟。政府機構應當遵守憲法的相關規(guī)定,廣開言路,保障公民表達權的行使。
監(jiān)督權主要是指對國家機關及其公職人員行使公權力行為進行監(jiān)督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公民,有依照法律規(guī)定取得賠償?shù)臋嗬?。監(jiān)督權的行使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關鍵。保障監(jiān)督權的重點在于要加強保障檢舉人合法權益的立法,尤其要建立起檢舉人的信息保密制度,使其敢于行使檢舉權。
【本文作者為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1][德]斐迪南·滕尼斯著,林榮遠譯:《共同體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2][法]狄驥著,錢克新譯:《憲法論》(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4]張文顯:《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chuàng)新》,《法商研究》,2020年第2期。
[5]公維友、劉云:《當代中國政府主導下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建構理路探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期。
[6]唐亞林:《“全過程民主”:運作形態(tài)與實現(xiàn)機制》,《江淮論壇》,2021年第1期。
[7]郁建興:《社會治理共同體及其建設路徑》,《公共管理評論》,2019年第3期。
[8]汪世榮:《“楓橋經驗”視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制度供給研究》,《中國法學》,2018年第6期。
責編:王 克/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