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心態(tài)呈現(xiàn)了一些積極特征:第一,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總體處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體驗人數(shù)占比呈遞增趨勢;第二,社會公平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第三,社會信任也呈增長趨勢,一般信任明顯提升。但疫情對民眾社會心態(tài)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影響到了民眾美好生活需要與美好生活體驗,民眾更加看重個人物質維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滿足;受疫情影響社會總體安全感出現(xiàn)了下降,表現(xiàn)在個人信息安全、醫(yī)療藥品安全、食品安全、財產(chǎn)安全等方面;總體社會參與水平有待提升,特別是在為幫助受困受災的人而捐款捐物、幫助陌生人、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方面。
【關鍵詞】社會心態(tài) 變化趨勢 疫情 社會治理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人們在疫情籠罩下艱難生活的一年,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工作、學習、旅行、就業(yè)、醫(yī)療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國際、國內(nèi)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情況下,2022年我國社會心態(tài)有什么特點?與2019年、2020年相比,我國社會心態(tài)呈現(xiàn)怎樣的變化趨勢?本文將通過2019年、2020年和2022年三年社會心態(tài)調(diào)查的對比,來分析社會心態(tài)主要指標的變化,如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體驗,幸福感、安全感、社會支持、社會壓力、社會公平感等。本文的社會心態(tài)數(shù)據(jù)來源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研究中心在2019、2020、2022年開展的中國社會心態(tài)調(diào)查(Social Mentality Survey):2019年的調(diào)查包含有效問卷9621份,其中,男性占44.0%,女性占56.0%,平均年齡41.51±13.94歲;2020年的調(diào)查包含有效問卷10195份,其中,男性占43.3%,女性占56.7%,平均年齡41.61±13.02歲;2022年的調(diào)查包含有效問卷6168份,其中,男性占43.35%,女性占56.65%,平均年齡42.68±12.16歲。
社會心態(tài)變化的趨勢和特點
第一,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體驗都有所調(diào)整,個人物質維度提高,家庭和社會維度下降,個人物質維度美好生活需要滿足依然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重點。如圖1所示,整體而言,在2019、2020、2022年,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體驗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s ≥ 4.96),絕大多數(shù)民眾認同滿足國家社會、個人物質、家庭關系方面的需要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占比 ≥ 88.05%),80%以上民眾在國家社會、家庭關系方面報告了較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體驗(占比 ≥ 88.75%),六成以上民眾在個人物質方面報告了較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體驗(占比 ≥ 69.34%)。對比不同年份的美好生活需要發(fā)現(xiàn),與2019、2020年相比,2022年民眾在國家社會、家庭關系維度的美好生活需要評分略有下降,但更看重個人物質方面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重要性,認同個人物質重要性的人數(shù)占比同2019、2020年相比分別提升了6.46、4.50個百分點。對比不同年份的美好生活體驗發(fā)現(xiàn),2022年民眾在國家社會、家庭關系維度的美好生活體驗比前幾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個人物質方面的美好生活體驗略有提升。此外,民眾在不同年份對各維度美好生活需要的評分均高于美好生活體驗,認同美好生活需要重要性的人數(shù)比重也高于體驗到美好生活的人數(shù)比重;尤其在個人物質方面,2022年二者相差16.31個百分點。這表明民眾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需要與期待較高,而美好生活體驗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第二,總體安全感略有下降,主觀幸福感呈逐年遞增趨勢,但仍有兩成民眾幸福感偏低。如圖2所示,2019、2020、2022年民眾總體安全感處于較高水平(Ms ≥ 5.26),約7成以上民眾認為社會總體是安全的(占比 ≥ 77.81%)。認為2022年社會總體安全的民眾占比比2019、2020年分別提升了8.86和3.96個百分點;不過,2022年民眾總體安全感得分比2020年略低,表明近年來有更多的民眾認可社會總體是安全的,但總體安全感的程度則無明顯提升。其中,2022年環(huán)境安全感增幅較大,認可環(huán)境安全的民眾占比同2019、2020年相比分別提升了10.46和2.54個百分點。其次,2022年人身安全感、交通安全感、勞動安全感相比2019、2020年有所提升,財產(chǎn)安全感、醫(yī)療藥品安全感、食品安全感相比2019年有所提升,但比2020年略有下降。最后,2022年個人信息安全感與2019年持平,但比2020年顯著下降,認可個人信息安全的民眾占比與2019年基本一致,但比2020年下降了3.72個百分點??梢姡c往年相比,各維度安全感仍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間,尤其應著力維護和提升民眾個人信息安全感。在幸福感方面,2019、2020、2022年民眾主觀幸福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s ≥ 4.95),六成以上民眾主觀幸福感較高(占比 ≥ 68.69%)。2022年民眾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2019年和2020年。并且,2022年體驗到較高程度主觀幸福感的人數(shù)占比比2019年增加9.86個百分點,比2020年增加7.17個百分點。不過,2022年仍有兩成多民眾主觀幸福感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第三,社會環(huán)境感知方面,社會支持感略有下降,社會壓力感除物價外整體有所下降,社會公平感和社會信任逐年上升(見圖3)。在社會支持感方面,2019、2020、2022年民眾社會支持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s ≥ 4.97),七成以上民眾報告能夠獲得社會支持(占比 ≥ 75.37 %)。其中,報告能夠獲得家人支持的比例最高(占比 ≥ 87.81%),其次是朋友(占比 ≥ 74.42%)、政府和機關(占比 ≥ 54.73%)、社會組織(占比 ≥ 49.01%)。從社會支持感的變化趨勢來看,2022年總體社會支持感低于2019年和2020年,報告能夠獲得支持的人數(shù)占比同2019年、2020年相比分別下降了4.31和4.00個百分點,在政府和機關、社會組織維度報告不能獲得支持的民眾占比則有所提升。
在社會壓力感方面,2019、2020、2022年有四成及以上民眾報告社會壓力處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 ≥ 44.44%)。其中,物價問題、醫(yī)療問題、交通問題、自己或家人收入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感較大(Ms ≥ 3.58),2022年半數(shù)以上民眾報告這些問題帶來中等及以上壓力感(占比 ≥ 50.44%)。從社會壓力感的變化趨勢來看,2022年總體社會壓力感低于2019年和2020年,2022年報告中等及以上壓力感的民眾比2019、2020年分別下降了12.09、9.73個百分點。不過,2022年物價問題帶來的壓力感比2020年略有提升,報告物價問題帶來較高壓力感的民眾比2020年提升了6.77個百分點。除物價問題外,2022年其他因素帶來的壓力感與往年相比均有一定程度下降。
在社會公平感方面,2019、2020、2022年民眾總體公平感和機會公平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s ≥ 4.62),超過半數(shù)的民眾認可社會總體公平及機會公平(占比 ≥ 57.07)。對比近年來的公平感發(fā)現(xiàn),2022年總體公平感高于2019年和2020年,并且,2022年認可社會總體公平的民眾占比分別比2019、2020年提升了14.96和12.36個百分點。此外,2020年向上流動的機會公平感也高于2019年和2020年,認可向上流動機會公平感的民眾占比分別比2019、2020年提升了6.72和7.59個百分點。不過,2022年向下流動的機會公平感比2019年和2020年略有下降,并且,認可向下流動機會公平感的民眾占比分別比2019、2020年降低了8.45和7.76個百分點。
在社會信任方面,2019、2020、2022年民眾一般信任處于中等偏上水平(Ms ≥ 4.68),而陌生人信任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Ms ≤ 3.84);約六成及以上民眾認為社會大多數(shù)人可信任(占比 ≥ 58.79%),但只有約三成及以下民眾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信任陌生人(占比 ≤ 31.26%)。對比近年來的社會信任發(fā)現(xiàn),民眾一般信任逐年遞增,2022年的均值高于2019年和2020年,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可信任的民眾占比也比2019、2020年提升了8.98、4.73個百分點。此外,民眾陌生人信任也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2022年的均值高于2019年和2020年,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信任陌生人的民眾占比也比2019、2020年提升了13.26和6.35個百分點。不過,2022年仍有近四成民眾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不信任陌生人,可見陌生人信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四,民眾社會參與水平略有提升,但總體社會參與水平偏低。如圖4所示,2019、2020、2022年民眾總體社會參與處于中等偏下水平(Ms ≤ 3.19),六成以上民眾總體社會參與頻率較低(占比 ≥ 65.45%)。其中,民眾在遵守交規(guī)、乘車排隊、綠色出行等活動中的社會參與水平較高,2022年其均值高于理論中值(Ms ≥ 4.43),且半數(shù)以上民眾的社會參與頻率較高(占比 ≥ 53.75%)。其次,民眾在為幫助受困受災的人而捐款捐物、幫助陌生人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社會參與水平(Ms ≥ 3.09),但只有約三成民眾的社會參與水平處于中等及以上水平(占比 ≥ 28.63%)。最后,民眾在參加志愿者服務、在網(wǎng)上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向政府機構、媒體等反映意見、向有關部門舉報腐敗行為方面的社會參與水平偏低。對比近年來民眾社會參與水平發(fā)現(xiàn),2022年民眾整體社會參與水平與2019年持平,比2020年略有提升,不過,報告高頻率社會參與的民眾占比同2019、2020年相比略有下降。在社會參與的具體內(nèi)容方面,2022年民眾在綠色出行等活動、向政府機構、媒體等反映意見、在網(wǎng)上參與社會問題的討論方面的社會參與水平較往年有所提升;其次,2022年民眾在遵守交規(guī)、乘車排隊、為幫助受困受災的人而捐款捐物、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方面的社會參與水平與2020年持平,但比2019年則略有下降;最后,2022年民眾在幫助陌生人、向有關部門舉報腐敗行為方面的社會參與水平比2019、2020年均略有下降。
第五,在社會認同方面,民眾國家認同處于較高水平,但2022年略有下降。在國家認同方面,2019、2020、2022年民眾的國家認同均處于較高水平(Ms ≥ 5.65),大部分民眾的國家認同感較高(占比 ≥ 91.23%)。進一步比較不同年份的國家認同發(fā)現(xiàn),2022年民眾國家認同略低于2019年和2020年,報告較高水平國家認同的民眾占比也比2020年下降了0.75個百分點。
社會心態(tài)變化的積極特征
第一,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總體處于高位水平,美好生活體驗人數(shù)占比呈遞增趨勢。在經(jīng)歷三年疫情后,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美好生活體驗的程度呈現(xiàn)波動變化,不過總體上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仍保持較高期待;在國家社會、個人物質、家庭關系三個方面,認可其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的重要性的人數(shù)占比有所提升,符合美好生活體驗的人數(shù)占比也呈遞增之勢。近年來,疫情、戰(zhàn)爭威脅、貿(mào)易沖突等凸顯了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可能是導致人們對國家社會方面保持較高需要的重要影響因素;國家在疫情期間出臺了一系列防控舉措,如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實行全額免費治療,全員免費接種疫苗等,在保障民眾生命健康的同時,也為民眾在國家社會層面擁有較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體驗奠定了基礎。此外,對國家社會層面的高水平美好生活需要,也反映在較高的國家認同上。
第二,社會公平感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呈現(xiàn)逐年遞增趨勢。一般而言,社會公平感是結果公平與機會公平的綜合體現(xiàn)。在結果公平方面,近年來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我國在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貧富差距等方面持續(xù)發(fā)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疫情期間,對感染患者實行全額免費醫(yī)療、全員免費接種新冠疫苗等舉措進一步提升了社會公平感。不過,也應認識到當前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現(xiàn)實。例如,疫情期間低收入者、農(nóng)民工、已脫貧人口、小微企業(yè)員工和個體經(jīng)營人員等在經(jīng)濟福祉受損方面承受更大的風險和壓力,疫后恢復階段應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長遠而言則應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在機會公平方面,調(diào)查顯示民眾對實現(xiàn)向上社會流動持有較高的機會公平感,即認可“在當今社會,‘白手起家’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且呈逐年遞增趨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實現(xiàn)向上流動的希望,為擴大中等收入人群、推動構建“橄欖形”社會結構注入了信心與活力。2023年處在經(jīng)濟社會恢復發(fā)展的關鍵期,應深入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使人人都有通過勤奮勞動實現(xiàn)自身發(fā)展的機會”。
第三,社會信任感也呈增長趨勢,一般信任明顯提升。調(diào)查顯示,近年來民眾表現(xiàn)出中等偏上水平的一般信任,且呈現(xiàn)遞增趨勢,即更加相信人們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樂于助人的,更加相信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都可以信任、會盡可能公平地對待他人。這張信任成績單離不開疫情期間人們相互之間的守望相助。面對疫情等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信息、信任和信心共同構筑起應對危機的風險共同體。政府部門、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工作人員、普通民眾等之間的互相信任是落實疫情防控、保障經(jīng)濟社會平穩(wěn)有序運行的黏合劑,更是促進社會凝聚、共克時艱的強心劑。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社會信任對后疫情階段的經(jīng)濟恢復也將起到積極作用。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diào)整,疫情期間積累的信任資源有望轉化成為消費復蘇、生產(chǎn)恢復等的催化劑;與此同時,社會治理過程中則應關注損害社會信任的風險因素。
社會心態(tài)變化的突出問題與引導對策
第一,疫情并非單純是一場公共衛(wèi)生危機,還對民眾經(jīng)濟福祉帶來極大影響,這使得民眾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美好生活體驗有所調(diào)整,更加看重個人物質維度的美好生活需要及其滿足??傮w來看,民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整體上是提升的,雖然與2019、2020年相比,2022年民眾對國家社會、家庭關系的重要性評分略有下降,而對個人物質的重要性評分則略有提升;但認同以上三方面對實現(xiàn)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性的人數(shù)占比均有明顯提升。這并不意味著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降低,只是其在疫情下的心態(tài)調(diào)整,民眾反而更關注個人物質層面的滿足,也就是美好生活體驗的提高。例如,2022年社會壓力感雖然整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但是物價問題帶來的壓力感相比往年卻明顯上升,且物價問題、醫(yī)療問題、交通問題、自己或家人收入問題所帶來的壓力感仍然較大。2023年開始隨著疫情影響的減弱,社會治理的重中之重是穩(wěn)定民眾生活秩序,大力促進就業(yè),激活經(jīng)濟,不斷提高民眾收入與生活質量。
第二,受疫情影響社會總體安全感出現(xiàn)了下降,個人信息安全、醫(yī)療藥品安全、食品安全、財產(chǎn)安全等方面的安全感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信息隱私安全感走低與疫情下的社會管控和個人信息被濫用有一定關聯(lián),恢復常態(tài)秩序后應該更重視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消除人們對于數(shù)字治理隱患的擔憂。疫情消極影響下經(jīng)濟狀況不佳,個人的財產(chǎn)安全感也受波及而下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醫(yī)療藥品安全感也出現(xiàn)了下降,財產(chǎn)安全、信息隱私安全、食品安全和醫(yī)療藥品安全方面報告不安全和中立的比例較大。以往關于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安全感是幸福感的必要條件,若安全感不高則幸福感的感受也不會強烈。雖然2022年幸福感的平均得分高于2019年和2022年,但仍然存在兩成多民眾幸福感不高,應重點關注這一群體的基本生活狀況,著力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第三,民眾陌生人信任水平雖有提升但仍然偏低。應該認識到,疫情期間存在很多損害社會信任的風險因素,與疫情相關的陰謀論甚囂塵上,謠言、假消息層出不窮,對社會信任構成極大威脅。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危機情境激活了人們對秩序、確定性等強烈的心理需求,而此類信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滿足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起到短暫的補償性控制功能;另一方面,民眾對新冠病毒相關的知識掌握不足,缺乏對信息的辨識能力;此外,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傳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此類信息得以生存的“溫床”。對此,除了加大對謠言傳播的懲治力度,還應推動官方信息渠道的及時化與精細化平臺建設,提升人們對信息的辨識水平,切實增強社會信任的“免疫力”,鞏固“信息-信任-信心”風險共同體。
第四,總體社會參與水平仍待提升,特別是在幫助受困受災的人而捐款捐物、幫助陌生人、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方面。過去三年各級政府在疫情防控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社區(qū)、村居委會成為政府重要的辦事機構,擔負起了行政的職能,社會組織、志愿者也成為改編后的行政力量,這樣的機制使得疫情防控剛性有余柔性不足,只對行政負責反而削弱了其原本的社會服務屬性,這可能是社會支持感受下降的原因。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調(diào)整,社區(qū)、社會組織、志愿者服務都應該回歸社會,努力發(fā)揮社會支持功能,使民眾在面對風險、面對困難時能夠獲得幫助。面對疫情帶來的醫(yī)療物資短缺、食品和藥品短缺等困難,以及社區(qū)一些老人、婦女兒童遇到困難,涌現(xiàn)了許多社區(qū)民眾開展鄰里相助的感人事件,這是未來社區(qū)營造、社會發(fā)育和擴大社會參與的重要資源和基礎,要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民眾的積極性,使得非常時期的互幫互助成為社區(qū)和社會參與的常態(tài)。
(作者分別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后)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 (項目編號:21JZD038)成果】
責編/李一丹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