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培永(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探索出來、逐步確立的,中國的現代化的開始并不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啟,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主導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è)才全面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向,中國式現代化才正式開啟。
“中國式現代化”放眼于整個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歷程,它意味著我國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找到了一條與西方國家現代化不同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以“現代化”的話語為敘事線索,不僅是講述了中國從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趕超、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奮斗歷程,而且也是在講整個世界不同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它是能夠給所有追求現代化的國家提供借鑒的。
在今天理解“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不去把握它是如何走出來,是如何探索出來的。只有把握了數代人不懈努力、長期探索的過程,把握了中國式現代化是怎么一路走來的,我們才能知道中國式現代化為什么是偉大創(chuàng)造,中國式現代化將會走向何方。
革命與現代化
在展開中國近現代史的畫卷時,我們總是習慣于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打開。回溯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應該從這個時間點開始。不得不說,中國走上現代化之路的開始,沒有一個好的開始,是從一個壞的開始;不是一個主動的開始,而是一個被動的開始。這樣的開始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不只有現代化的敘事,同時伴隨著民族復興的敘事,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伴隨著追求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
關注中國現代化這段早期進程并有獨到見解的,有兩位在今天的中國已經是家喻戶曉的思想家,那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在19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寫了10余篇關于中國問題的文章。當時馬克思在英國,而這些文章大都發(fā)表在美國的一家報紙上。中、英、美已經在他們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的過程中關聯(lián)起來。這些文章很值得今天的讀者去讀,它們是國外的思想家去看當時中國發(fā)生的事、去思考中國的未來而寫下的文字。這些文章貫穿著一個基本邏輯,那就是西方資本在卑鄙的利益的驅使之下,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把中國拉入到所謂西方文明的進程也即是人類現代化的進程之中。他們提醒的是,西方資本主觀上的“惡”,帶來了中國進入現代化這個客觀上的“善”,但不能因為這個客觀的“善”,就可以否定西方資本主觀上的“惡”。
通過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我們可以理解,中國的現代化一開始是被動的現代化,是被西方資本全球空間擴張打開大門帶來的結果。他們關注中國,實際上是想通過中國這個個案來驗證他們所得到的資本擴張必將走向世界每個角落的結論。他們應該沒想到,自己創(chuàng)立的學說會傳播到中國這個曾被其關注的國家并且在這里發(fā)揚光大,得到實踐檢驗。歷史呈現的故事是,不是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先傳入中國,而是作為其分析對象、被其認定為現代社會對手的資本先傳入中國。中國在尋求救國救民真理以對抗西方資本力量(在本國以人權平等博愛形象出場、在中國以帝國主義面貌出現)的過程中,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在當時被先進的知識分子認定為救國救民的真理?根本上是因為其蘊含著對抗資本邏輯的一個明確進路,那就是依靠先進的、強大的政黨領導,激發(fā)起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通過革命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正是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有了轉機。尤其是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無疑是重要轉折點,中國被動現代化的進程開始從根本上扭轉。在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的時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就已經開始,只是一直處于苦苦求索但總以失敗告終的困局之中。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就自然承擔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使命和歷史重任,而這種探索的結論則是以馬克思主義指導,走社會主義道路。也正因為此,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有了三個敘事線索:民族復興、現代化、社會主義。
既然是歷史使命、歷史重任,那就不容易承擔、不容易完成,雖然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全新的領導力量,中國還不能完全主導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整個國家的現代化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這些比西方開啟現代化時更強大的“對手”所阻礙。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力爭主導現代化、爭取主動探索現代化的過程。我們不能割裂革命與現代化的關系,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同時是中國現代化的過程,同時是傳播并確立現代化價值觀念比如人民主權、男女平等、自由發(fā)展的過程。
“中國式現代化”不同于“中國的現代化”
經過28年的奮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從被動的、被裹挾的現代化轉變?yōu)橹鲃拥?、自主探索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自此開啟。需要明確的一個關鍵性問題是,中國式現代化究竟起始于哪個時間點?中國的現代化開始之日,就是中國式現代化開啟之時嗎?
顯然不能這樣認為。“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的現代化”,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這個“式”字非常重要。“式”是樣式、模式,它強調的是中國主導探索出來的一種現代化樣式,是不同于其他國家樣式尤其是西方國家樣式,但可以被其他國家借鑒的現代化。能夠稱得上中國式現代化,一定得是主動的、積極探索出來的、已經被實踐證明成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現代化,它應該是由獨特的探索道路、制度結構、價值理念等作為支撐的現代化。如果不是主動探索的,而只是被動的、被裹挾的,就不能稱為中國式現代化,只能是中國的現代化。
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中國的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探索出來、逐步確立的,中國的現代化的開始并不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啟,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主導探索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è)才全面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向,中國式現代化才正式開啟。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提出了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明確了我國要開啟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努力的目標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實際上給中國式現代化作了基本性質的界定,強調了它相對于西方現代化的根本不同,以及它所追求的目標與西方國家的根本不同。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得到全面確立。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如何建成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個時期明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即工業(yè)、農業(yè)、國防與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四個現代化”在當時提出并確定下來,也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科學技術現代化”一開始使用的表述是“交通運輸現代化”,還存在著“科學文化現代化”的另一種表述。這“四個現代化”既有全面又有重點,特別注重的是工業(yè)化。現代化離不開工業(yè)化,要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沒有工業(yè)化的支撐無從談起,工業(yè)化可以說是硬核實力。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注重推進工業(yè)化,顯然把握住了現代化的一般規(guī)律。這“四個現代化”可以說是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落地生根、實現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目標的具體路徑,是立足于當時中國國情、又能改變中國社會面貌的明確進路。
依今天的眼光看,“四個現代化”更多是從物質基礎、技術層面去講的,沒有著重于從制度和價值觀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規(guī)定。實際上,如果只看到“四個現代化”,那我們對這個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觀察就是不全面的。中國式現代化在這段時期的探索不僅只有“四個現代化”,它還構建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生產資料公有制、按勞分配制度等,還塑造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比如集體主義、合作互助、社會責任等觀念。今天我們有必要重估新中國成立后也即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現代化進程,應該看到這個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是多維度的,在物質技術、制度體系、價值觀念層面,都凸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和目標。
“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重要節(jié)點
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改革開放是一個重要時間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式現代化可以說堅持了守正創(chuàng)新。“守正”就是強調要繼續(xù)推進“四個現代化”,這個時期強調了把全黨工作的重心轉到實現“四個現代化”上來的根本指導方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最大的政治,搞現代化建設是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這說明,以“四個現代化”為標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得到了重新認同,在實踐中得到繼續(xù)全面深入推進??梢院敛豢鋸埖卣f,“四個現代化”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大大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直到現在我們也不能完全說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和科學技術已經完全實現了現代化,不能認為這“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已經完成,它還處在進行時,各個方面的現代化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依然需要持續(xù)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在這個時期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的現代化”等表述。時間點主要是在1979年,這一年鄧小平在幾個場合講到這個話題,他所談到的內容有兩個值得把握的關鍵點:一是把“四個現代化”稱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用“小康”來形容20世紀末要實現的現代化的目標;二是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fā)”。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標志著越來越自覺地立足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來探索現代化道路,走出一條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獨特的現代化道路。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小康作為奮斗目標,吸收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因素進入到中國共產黨的理論中,實際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基礎上明確了一個階段性目標,在當時還不能與西方現代化發(fā)展水平相匹敵的情況下制定了符合實際的目標。
應該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是中國式現代化階段性目標的實現,不能認為小康與現代化無關,小康本身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一部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說明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在一些領域、地域、人口等已經達到了現代化水平。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重要的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領域、地域、人口方面的全面,當然也是要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這個時期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同伴同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實際上也是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都可以說是強國建設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必由之路或康莊大道,有什么不同呢?在改革開放之后,兩者可以說敘事主題不同,但只是對同一個中國發(fā)展道路的不同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聚焦的是世界社會主義事業(yè),它意味著我國走出了一條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主要講的是人類社會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道路問題,可以給其他追求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提供道路啟示。“中國式現代化”放眼于整個人類文明的現代化歷程,它意味著我國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找到了一條與西方國家現代化不同的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以“現代化”的話語為敘事線索,不僅是講述了中國從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逐步實現趕超、建成現代化強國的奮斗歷程,而且也是在講整個世界不同國家的現代化道路的問題,它是能夠給所有追求現代化的國家提供借鑒的。
中國式現代化也需要理論上的探索與突破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需要長期探索和創(chuàng)新突破的過程,既需要實踐層面的長期探索和創(chuàng)新突破,又需要理論層面的長期探索和創(chuàng)新突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得以進一步成功推進和拓展,不僅體現在實踐層面各個領域、各個地域的推進和拓展,而且在理論層面更加鮮明地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2022年,黨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202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一直在探索中,為什么在新時代特別強調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特別注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構建?理論總結、體系建構本質上是實踐經驗的提煉過程,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長期實踐探索,自覺總結提煉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必然會提上日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來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總結提煉。給中國共產黨一百余年現代化的探索實踐,命一個好名,給一個好的稱呼,建構出理論體系,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概括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同樣是在長期探索基礎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不能低估其價值和意義。
概括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是與新時代的實際和實踐密切相關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就需要一條更為明晰的現代化道路、一套更為系統(tǒng)的現代化方案。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是更好地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必要基礎。初步構建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戰(zhàn)略安排、根本性質、中國特色或重要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重大關系、世界意義等,實際上是讓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更為明晰,讓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案更為系統(tǒng)。中國式現代化當然不是盡善盡美的,不是已經完全成形的,需要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進一步進行探索創(chuàng)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框架結構已經呈現,但由于是“初步構建”,這個理論體系還需要進一步總結提煉、豐富發(fā)展,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中國式現代化背后的價值觀念。
中國式現代化,沒有理論的系統(tǒng)提煉,沒有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沒有打造出能夠與西方現代化理論進行對話的話語表達,總是不夠的。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現代化理論充當著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是現代化國家標準的作用,為什么西方現代化被認為是現代化的甚至被等同為現代化,在于其背后有一套理論,這套理論已經成為評價現代化的標準,比如以個人自由為基礎才叫現代化、兩黨輪流執(zhí)政才叫現代化等。實際上,這套理論是建立在一些西方國家制度的基礎上的,用這套理論來評價中國式現代化,當然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產生質疑。
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理論的獨立自主建構,需要根據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道路、各方面制度進行理論提煉,使之成為被其他國家接受和認同的現代化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tài)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chuàng)新”。這實際上指明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而言,放眼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基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歷程,把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這些“觀”講出來,基本上就重構了一套跟西方現代化不一樣的理論,就構建了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