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副主任 董妍
當今青少年伴隨著互聯(lián)網、數字化的發(fā)展而成長,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帶來便捷的同時,對他們的身心發(fā)展,特別是認知方式、行為特征和社會參與方式等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脆弱性和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呈上升趨勢。傳統(tǒng)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在內容和形式上無法完全滿足青少年的現實需求,科學構建新時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正當其時、意義重大。
首先,要立足于中國青少年實際,直面出現的心理健康新問題。抓好做實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研究,探究心理健康問題的新成因,總結哪些問題是中國青少年所特有的問題,有的放矢地構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要研制和開發(fā)符合教育實際的測量工具常模標準,精準測量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水平,準確刻畫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現狀。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我們不僅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也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積極的方面,即青少年自身有哪些積極資源可以幫助其抵抗外界環(huán)境可能帶來的風險。心理健康測評應從問題和資源兩個視角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展開測量。
其次,構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個體的心理發(fā)展既具有階段性的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在科學構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時,要充分認識當代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在能力目標、主題設計、方法選擇上要與學生年齡和發(fā)展水平相適應。例如,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情感技能的發(fā)展有許多持續(xù)的積極影響,包括促進認知技能的發(fā)展,促進人際關系的成功,降低和減少抑郁、焦慮以及高風險行為的發(fā)生。學生自我意識、自我指導、社會意識和社會行為等社會情感技能的培養(yǎng)缺乏往往是引發(fā)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深層次因素,因此,在構建符合青少年年齡特點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要注重社會情感技能的培養(yǎng)。同時,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關于青少年社會情感技能的培養(yǎng)目標也應有明顯區(qū)分。此外,在以往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基礎上,可以考慮融入時代特色。例如,在傳統(tǒng)心理健康知識結構中,增加在網絡世界中的行為規(guī)范、社會行為準則、以及如何應對緊急情況等;在傳統(tǒng)心理健康服務方式中,增加數字化的服務形式;在傳統(tǒng)心理品質中增加應對不確定性的方法。由于有社交焦慮或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和年輕人更有可能使用社交媒體尋求支持或緩解癥狀,因此減輕數字壓力的主觀體驗可能比通過減少社交媒體使用來減輕心理癥狀更為有效。
最后,運用現代化技術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質增效。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的內容和形式需要不斷與時俱進,借助科技發(fā)展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一方面,抓住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發(fā)展的契機,以獲取青少年豐富的多模態(tài)數據(如語音數據、文本數據、生理數據等),嘗試并采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方法來表征和建模這些高維的、非結構化的、自然產生的數據與其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關系,實現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智能化評估。例如,運用數字表型技術和瞬時評估法,通過分析青少年在與他人進行線上交往時產生的實時數據,形成對個體獨特的心理健康評估。另一方面,可以考慮結合數字化心理健康干預技術,推進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模式的變革。目前數字技術與心理干預的結合主要有以下形式:一是應用程序,可以覆蓋心理干預的所有階段,對常見心理健康問題有很好的干預效果。二是視頻游戲被廣泛用于心理干預中,如抑郁癥、焦慮癥等與情緒有關的心理問題。三是虛擬現實技術。目前虛擬現實技術已經能從模擬世界到模擬自我,構建人與人之間新的體驗和聯(lián)系,為心理干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構建中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要幫助青少年培養(yǎng)和強化其心理韌性,發(fā)展他們的優(yōu)勢,使他們學會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學會應對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挑戰(zhàn)與挫折,進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此基礎上,從促進學生積極發(fā)展的視角,設計符合我國國情和教育實際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預項目,最終構建起包括培養(yǎng)教育體系、檢測體系、預警體系、工作體系、管理體系以及監(jiān)督體系在內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經驗。例如,中小學階段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中等職業(yè)教育階段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涯規(guī)劃相結合;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等,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服務的效能,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